所在位置:首页 > 创造VS进化 > 人类起源/遗传和DNA >
自露马脚的基因突变
来源:《创造》杂志  作者:编辑部

数百年来,进化理论稳坐学术泰山,在主流世界观中更是深得人心。有趣的是,他们攻得人心的一大关键利器竟然是时间。因为尽管人们看到眼前的山川河流、星空洋海、芸芸众生,无不感到惊奇生畏,但只要在人们思考这一切背后的源头与开端时,将长达数亿万年的时间框架植入在人们的思维坐标中,那么一切皆变得可能,任何天马行空的猜想都可以被卷入可能发生的概率中。哪怕从单纯的概率学的角度,可能性已经近乎零,还能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长河中起死回生。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观察身边的例子,明明更多看到的是基因突变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但还是盲目地一厢情愿地相信随机的、不断累积的基因突变是物种进化的一大助推动力。(因为只要时间足够久远,谁敢说没有可能呢?)

在达尔文的时代,这种简单粗糙的推理还算情有可原,因为基因还尚未被发现,生命科学还未深入到微观世界。当年人们单就观察家禽,便能发现诸多不同体形、不同特征的杂种变异,于是便顺理成章地猜想其他所有的物种都是这样演变发展的。

但在今天,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如果基因不发生根本的变化,不管后代表面与祖先有什么差异,也没有进化意义。并且基因又是极其稳定的,只有不正常的“基因突变”才能使之发生改变。

基因的稳定性是物种保持自身稳定所必须的,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基因交流,并不能使此物种变成其它物种。动植物育种专家都知道,一个物种的变化范围是有限的。最终,培育出的品种不是不育,就是又变成原来的亲本。哈佛大学的梅尔教授称之为基因体内平衡。最常见的就是狗再怎么杂交育种还是狗。这说明进化论有一个无法跨越的障碍。

在理论上,人们把突破这个障碍的可能性寄望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一种在基因复制或修复损伤等过程中发生的随机错误,所以又叫随机突变,本身就是一种病态现象。它发生的机率非常低,大约在万分之一到十亿分之一之间。低等原核生物的突变率较高,大约为千分之一,而高等类型的生物中,许多基因的突变率是十万分之一到一亿分之一。对基因的深入研究发现: 这种情况发生的机率极低。一个基因的核心是由几百到几千个硷基排列而成,四种不同的硷基按照一定规则排列,不同的排列顺序形成了非常复杂精密的遗传密码。

试想一个复杂精密的计算机程序,随意的改动一两个字符能够产生更高级的程序吗?当然不能。基因突变也是如此。差错造成的突变一般是单个硷基的变化,这种变化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各种缺陷、畸形、致死,在自然条件下具有生存优势的没有发现一例。为了增加突变率用于研究,科学家们使用了各种方法增加突变的机率,制造了大量的突变体,也没发现向高等方向进化的类型。

现代进化论用基因随机突变假说解释进化的根本原因。这种突变具有随机性、低频率和不定向等。在数学公式和模型普遍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今天,进化论者并没有提出一个全面的公式,计算从基因突变开始到一次进化实现的机率,因为任何一个合理的公式都会否定进化。

许多学者从基因突变发生的机率出发,计算出了产生新物种的概率,发现小得惊人。在《达尔文的黑匣子》一书中,美国生物化学家贝希以血液凝固的一系列生物化学机制为例,讲述如此复杂精密的生命现象不可能是进化出来的。其中一个蛋白产生的机率是十分之一的十八次方,经过计算至少需要一百亿年才能发生。如果同时进化出和它相互作用的蛋白,机率就是十分之一的三十六次方……他说:“很可惜,宇宙没有时间等待。”

通俗地说,就是一个物种的某个体发生了突变,并且突变后的基因与自身其它基因在不同层次的产物上可以相容,而且在生存竞争中该个体能够存活,有繁殖的机会,而且突变恰好有纵向进化的意义(这种情况至今没有发现),而且突变基因在种群中得以扩大;因为新物种的形成需要一系列新基因的出现。按照一年繁殖十代,种群个体数为一千,相应的进化所需要的时间极为宽松的计算也需要“十的九十六次方”年。目前科学认为宇宙年龄不会超过二百亿年,进化一个新物种的时间,是宇宙的年龄的自乘约十次,足见进化是绝不可能的。

约翰曾将耶稣比作世上的光,要“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翰福音1:9),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坐在黑暗中的百姓都愿意接受这份光照。当年基督带着真理往来在犹太社群中宣讲天国的福音,常常激起犹太教宗教领袖的愤怒,因为他们固守一套错误的信仰体系,常常感到被冒犯与被威胁,但是“义和不义有甚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么相通呢?”(林后6:14)基督来,定要亲手拆毁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后藉着他的复活,他要重建神的国度在人的心中。

我们任何人都可能犯当年法利赛人、文士、祭司们所犯的错误,就是固执在自己的错误中不肯面对事实和真相。惟愿我们保持良心的诚实与思维的独立,虚心聆听,仔细察验……

gaigezong.com(改革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