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思想以下问题】
1. 登山变像的起因是什么?
2. 门徒们的问题出在哪里?
耶稣基督登山变像的事件为符类福音书所共同记载,而且在耶稣基督的生平中,只出现过一次这样的情况。可见,此次事件既是重要的,也是相当特殊的,它在整个基督生平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本文尝试分析耶稣基督登山变像事件的起因、过程与目的,从这三方面来阐明本事件的意义。
一、登山变像的起因
在凯撒利亚腓立比时,彼得蒙神启示,认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随后,耶稣基督便首次把接下来祂将要去耶路撒冷被杀受难的事情告诉门徒。紧接着,祂又带三个门徒上山,把祂荣耀的形象显现给他们看。这三个连续发生的事件都是史无前例的,显然,这其中必有某种关联。
我们知道,在符类福音书中,耶稣经常以“人子”自居。“人子”这个概念传统上认为是源于但以理书第七章中,但以理在异象中所见到的得到荣耀与权柄的那位(其实在旧约圣经中,“人子”这个概念更多是指人的,例如以西结和但以理本人,但在这个意义上,这个称呼不具有末世性)[1]。但以理书见到的异象中的“人子”是具有末世性的。当主耶稣以“人子”自居时,显然他还没有直接把人子和弥赛亚的概念合并(至少没有这里这么清楚、直接),直到彼得在神的启示之下做出耶稣是弥赛亚/基督的认信,这两个概念才被真正地联系在一起了解,而且这两个概念都被明确地结合在耶稣身上(可8:38;9:1)。
接下来的问题是,在犹太传统中,“人子”和“弥赛亚”虽然可以被接受为末世性的,但却只是政治性和荣耀的,与祂的神性和受苦没有关联。因为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若承认弥赛亚/基督的神性,那么独一神论的信仰就会遭到破坏;
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能接受这位弥赛亚是受苦的、而且没有任何政治功绩,这点是宗教传统使然[2]。这一点正是当时犹太传统所最不能够接受的地方。当耶稣在彼得认信祂是基督/弥赛亚之后说出祂要受苦、被杀害的事实之后,彼得立即阻挡祂的计划,可见,彼得此时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如此过激的反应正好显示出他开始把弥赛亚/基督的神性、荣耀与受苦联系在一起理解了,虽然他当时是持反抗态度的,他之所以抗拒弥赛亚/基督将要受苦的预告是因为这个预告给他原有的犹太传统中的弥赛亚/基督观带来极大的冲击和颠覆。怎样把人子与弥赛亚、弥赛亚的荣耀与受苦结合起来,是一个关键点,也是耶稣基督登山变像的一个导因。
二、登山变像的过程
在本章一开始,主耶稣就告诉门徒,他们中间有人要亲眼看到神国的临到。我们不当以为主耶稣口中所说的神的国的临到就是前一章中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可8:38),若是如此,主耶稣早该在第一世纪就降临了。主耶稣在这里的意思明显是指着本章的事件而说的、或者它至少与本章的事件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例如之后的基督复活事件、五旬节圣灵降临事件、教会不断扩展事件等等。这里的重点不在于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点应验这句话,而是特别强调这位弥赛亚/基督将要作王、得到统治祂国度的权柄。钟志邦认为,在山上的变像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是神的国临到的一种方式。[3]
再者,耶稣基督自己曾说过:“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太12:28)当拯救的福音来到时,施洗约翰和耶稣基督自己都宣告“天国近了”(太3:1-2;可1:15)。所以,神的国降临未必是特指基督末后再临。或者我们也可以说,本章的登山变像是要让当时在场的人能够初步品尝基督得胜、作王后的荣耀的滋味[4]。如法兰士所说的类似的话:“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去寻找什么特别的事件,而是要从耶稣复活以后所掌握的一切权柄(见马太福音28:18)中,看到这一预言的应验(预言一字不差地反映了但以理书7:13-14的话)。”[5]
当主耶稣预告这件事情之后大约六天,祂便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暗暗地上了山。这里的“六天”可能是指平常的六天,也可能只是一个大概数字(符类福音书的记载之间有出入;路9:28),同时还可能只是与摩西为了领受启示而等了六天(出24:16)进行参照而已[6]。主耶稣就在山上变了形象,马可把这个形象陈述为“衣服放光,极其洁白。地上漂布的,没有一个能漂得那样白。”马可之所以记载这个细节,是要突出变像之后的基督是荣耀的、是与众不同的、是非人间所能有的,在本质上不同于以前[7]。而且,这个形容特别要突出耶稣此时的圣洁、光辉和威严[8],我们可以说,这个景象就像是先知以赛亚见到的神在圣殿中显现的异象(赛6)一样。
紧接着,突然间摩西和以利亚出现在门徒们的眼前,并和耶稣说起话来。这是一件相当有趣的事情。对于摩西和以利亚的显现,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摩西和以利亚各代表旧约中的律法和先知;
第二种观点认为:他们是旧约中唯一免于死亡的三人中的两个(另外一个是以诺),但按照申命记第34章的记载,摩西的确死了,由耶和华亲自埋葬,但到了第一世纪,传统上认为他没有死,而是与其他二人一样被提了;
第三个观点认为:他们二人都在西奈山上与神说过话;
第四种观点认为:他们二人是人们期望在弥赛亚时期将要再来的两个人。[9]
在这四种观点中:第二种最没有根据和说服力,第三种观点虽然是事实,但也说明不了什么。第四种观点与旧约圣经的预言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摩西预言在他以后要兴起一位与他相似的先知,而玛拉基书则预言以利亚要来为弥赛亚/基督作预工(玛4:5)。第一种观点也相当有说服力,不过要联系到下文来看意思才更加明显。
--------------------------------------------------------------
[1]参考殷格里,《马可福音》(台北:校园书房,2004),页213。与《圣经新辞典》,“耶稣的称号”和“弥赛亚”词条。
[2]参考殷格里,《马可福音》(台北:校园书房,2004),页213。
[3]参考钟志邦,《马可福音》(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1),页177-179。
[4]参考柯勒,《马可福音》(台北:校园,1998),页216-217。
[5]法兰士,《马太福音》(台北:校园,1996),页293-294。
[6]参考柯勒,《马可福音》(台北:校园,1998),页217-218。
[7]卡森,《马太福音》(美国:麦种,2013),页738。
[8]参考钟志邦,《马可福音》(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1),页180-181。
[9]参考法兰士,《马太福音》(台北:校园,1996),页295-296。
【请思想以下问题】
1. 为何摩西和以利亚出现在这里?
2. 神在云中说话,这意味着什么?
在马可福音9章第5到第6节中,彼得再次表现出他的热情,同时也非常惧怕。他或许是因为在这样梦幻的场景中欣喜若狂,而想要为他们各自搭一座棚,把世间绝无仅有的美好时光留在那一刻(参考太17:4)。但在此时,有一朵云彩出现,遮盖了他们,从云彩里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这句话出现之后,摩西和以利亚便立即消失不见,只有耶稣基督一人留在那里与门徒同在。把整个情景联系在一起解读是非常有趣的。
上面说到摩西和以利亚各自代表旧约圣经中的律法和先知,代表律法的摩西曾预言,在他以后要来一位像他一样的先知(申18:15-19)。此时,摩西出现在这里,无异于是见证耶稣基督就是那位在他以后来、并且与他一样的先知,就像是在约书亚在继位的时候,摩西把他召来,亲自见证他是耶和华所拣选的继任者(申31:1-8)一样。在这样的场景下,我们可以理解为:耶稣继承了摩西,正如约书亚继承了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1]
另一方面,既然摩西代表律法,而耶稣基督也曾经说过“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约5:39),“这经”的一部分就是以摩西为代表的律法书。可见,摩西出现在这里的意义非同凡响,这就意味着耶稣基督就是整个律法书和摩西的预言所见证的那一位。所以,若是门徒们相信摩西,就应该相信摩西及其所代表的律法所见证的基督本人。
另外,先知以利亚在此时出现又意味着什么呢?以利亚是旧约中先知们的代表,他在这里出现的目的也是类似的,同样是代表众先知来见证众先知口中的那位弥赛亚/基督就是耶稣。而且以利亚也是一位预备者,玛拉基书预言以利亚将要来为弥赛亚/基督预备道路,而他此时正好出现在耶稣面前,这就直接印证了耶稣就是众先知和众以色列人所盼望的那位弥赛亚/基督。
再者,在下文中,主耶稣清楚指明先知以利亚已经来了(可9:11-13),这话明显是指着施洗约翰说的(太17:13),这就更加清楚地显出,耶稣就是那位以利亚所为之预备道路的。路加福音对他们三位的谈话提供了具体内容:“他们在荣光里显现,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路9:31)联系到这一点,我们看到,代表律法的摩西和代表先知的以利亚——整本旧约圣经——所见证的就是耶稣基督本人(这两位所代表的一切都在基督身上得到彻底的成就[2] ),而他们不单见证耶稣基督的荣耀,也同时见证祂的受苦,或者说,他们所见证的是耶稣这位弥赛亚/基督是透过在耶路撒冷受苦来获得荣耀的(以利亚和摩西的出现可以说是神国降临的象征[3],当我们思想到他们二位的末世性时——摩西是末世先知的榜样,而利亚是末世的先锋,这点就更加明显了[4] );祂是门徒们所认为的荣耀的弥赛亚/基督,不过是透过受苦来得荣耀,而不是政治上、军事上得胜的弥赛亚。
在这里,令人惊讶的是,另一幕与西奈山上的情景是极其类似的——神(耶和华)在云彩中发出声音[5]。门徒们对这个场景是再熟悉不过了,当他们看到这个情景时,立即就能反应过来。但是,这次从云彩中发出的声音不是西奈山上的声音(颁布律法),而是神为他儿子作见证的声音——“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我们可以想象,门徒们在听到这句话之后,固有的观念一定快要彻底崩溃了。因为不单摩西和以利亚为耶稣作见证,现在就连在西奈山上与摩西立约的耶和华也亲自为耶稣作见证,甚至是把耶稣放在摩西和以利亚之上的位置[6]。在旧约,犹太人最重视的“示玛”说到“以色列啊,你们要听。”听的内容是什么呢?是摩西所传的律法(申6:4-9)。但在这里,神让门徒们听,听的对象不是律法,而是祂的儿子耶稣,因为律法所见证的就是耶稣基督本人。所以,神在这里的话进一步决定性的加强了摩西和以利亚为耶稣所作的见证[7],并把耶稣的地位置于最高(摩西是神的仆人,耶稣却是神的爱子;以利亚是火的先知,但他的工作却只是为耶稣预备道路)。
当摩西、以利亚,以及神自己的见证做完之后,就都消失了,门徒们现在只看见耶稣,他们现在可以冷静下来了。但是,这件事的意义必须要等到耶稣基督复活之后才会显明,在此之前,门徒们自己也不理解(可9:10-11),所以,主耶稣禁止门徒传扬这件事,免得这件事又被人误解[8]。接下来,门徒们问耶稣的问题显示出缺乏信心的他们始终不能够把“复兴”与基督的受苦放在一起理解[9],他们还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还在专注于以利亚为什么必须先来。然而,耶稣基督关注的是以利亚虽然会带来万事的复兴(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玛4:6;门徒却认为这个复兴是指以色列国的复兴[10],而且他们搞不懂为什么以利亚带来复兴之后,基督为何还要受苦[11] ),但这复兴的前提条件是受苦,以利亚如是,弥赛亚/基督亦如是(以利亚是先锋,既然犹太人连弥赛亚/基督的先锋都无法接受,那么也无法接受弥赛亚/基督本人[12][13] )。而且,真正要带来复兴的,不是以利亚(他不过是先锋),而是耶稣基督自己。[14]
三、登山变像的目的
由此可知,耶稣基督登山变像的目的是:启示出,祂的荣耀是要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和途径的,而不是犹太传统中政治性和军事性的(弥赛亚/基督)的形象。耶稣基督正是要透过显出这位受苦的人子、(弥赛亚/基督)受苦之后的荣耀形象,来缓解门徒们受到的冲击[15],并以正面方式来纠正他们从犹太传统中习得的错误观念,进而把人子与弥赛亚、弥赛亚的荣耀与受苦结合起来。所以,为了神的国临到,基督必须要死,而祂死后的样子就是祂在神国中的样子,也正是祂在山上所显现出来的样子,祂把这样子预先给门徒看了,好叫他们在基督复活之后能够明白。
结 论
综上所述,耶稣基督登山变像的意义是由它的起因和目的来决定的。本事件的起因就是彼得已经认出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但是门徒们对弥赛亚/基督的观念仍然是犹太传统中那种政治性和军事性的弥赛亚/基督。耶稣有必要把门徒们观念中的人子、弥赛亚/基督,和荣耀的人子与受苦的人子、荣耀的弥赛亚/基督与受苦的弥赛亚/基督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原来的固有的、错误的观念被颠覆。
所以,在山上,耶稣透过让门徒们看到以利亚与摩西的显现,以及神在云中的说话来颠覆门徒们的固有观念。虽然本次事件之后,门徒们仍然对此有所不解,但这个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当基督受难且复活、待圣灵降临之后,弥赛亚的奥秘,就要在信心之中被正确认识。
------------------------------------------------------
[1]参考卡森,《马太福音》(美国:麦种,2013),页740-741。
[2]参考钟志邦,《马可福音》(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1),页181。
[3]殷格里,《马可福音》(台北:校园书房,2004),页220。
[4]卡森,《马太福音》(美国:麦种,2013),页739。
[5]参考柯勒,《马可福音》(台北:校园,1998),页220。
[6]卡森,《马太福音》(美国:麦种,2013),页741。
[7]参考钟志邦,《马可福音》(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1),页182-183。
[8]参考柯勒,《马可福音》(台北:校园,1998),页220。
[9]参考法兰士,《马太福音》(台北:校园,1996),页297。
[10]参考钟志邦,《马可福音》(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1),页184-185。
[11]卡森,《马太福音》(美国:麦种,2013),页745。
[12]卡森,《马太福音》(美国:麦种,2013),页746。
[13]参考法兰士,《马太福音》(台北:校园,1996),页297。
[14]参考钟志邦,《马可福音》(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1),页185。
[15]参考法兰士,《马太福音》(台北:校园,1996),页2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