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圣经教义 > 《救恩出于耶和华》约翰.傅瑞姆(M.John M.Frame1) 著)
文章内容
第二十五章 归纳与总结

  上帝的主权在福音的整个信息中居中心地位,对认识和应用这信息大有帮助。他的主权激励我们来认识、教导和消化这信息。愿他的灵继续恩待我们,使他的话语在我们心里生出敬虔,在世界范围延伸他的国度,彰显他的荣耀。

  这本关于系统神学的书,实际上是一本关于上帝的主权、它的运作展开和实施应用的书。我们现在对已经学过的进行归纳,我要再次把焦点集中在上帝的主权上。我们在第一章看到,“主”这个词包有三个特别的含义:他对全宇宙的“掌管”或“能力”,这如此之大,如此广泛,他是“随己意行作万事”(弗1:11),然后是他的“权柄”,他有权得到所有他所造的人的顺服。最后是他立约的同在,在当中他接受被造之人作属于他自己的人,应许与他们同在:既是在地域上俯就亲近他们,也因着深切关心他们而亲近他们,祝福他们,当然,有时候也咒诅他们。

  在第六章,我把这个模式综合起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视角来看关于上帝、关于世界的任何事物。从情况处境的视角看,就是联系上帝掌管的能力,他创造世界,用他的护理维持世界的能力来看事物。每次我们看一个情况处境,一个事实,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关注上帝的能力,因为是上帝的能力使这事实得以存在,使之成为它现在的样子。情况处境的视角涵括了一切。一切事情都是我的情况处境、我的环境的一部分。但情况处境的视角关注世界,把世界看作是在上帝主权控制之下的一系列现实。

  但还存在着其他的视角,其他看待任何事物的方法。其中一样就是规范准则的视角,就是把一切事情看成是上帝主权权柄的表现。在此我们要问,我们从上帝创造中的一切,上帝对我们旨意、他的命令、他的心愿、他的规范、他的规则或律法中我们学到了什么事情呢?正如每一件事都是情况处境视角的一部分,同样每一件事情都是规范准则视角的一部分,这就是说,每一件事都启示了上帝的规范准则。我们有义务按照现实、按照真理、按照存在的一切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神学家要区分特殊启示和普遍启示,以及我称之为实存启示,但大多数神学家称为光照的原因。这三个类别包括了一切,所以一切都是规范准则。当然,圣经,这书写下来的上帝的话语,在所有的规范准则中举首要地位,因为上帝已经把圣经赐给我们,作为书写下来的教会的章程,作为恩典的信息,纠正我们从其他来源领受的扭曲真理。

  然后是存在动机的视角。按照这种视角,我们把一切看作是自己的一种经历。我们知道的每一件事,我们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这经历的一部分。按照这种视角,我们是特别把每一件事与上帝同在的主权属性联系起来,看待一切。因为要正确认识自我,这就总要按照我们与上帝密切的关系来看自己。

  但请记住,对事实的每一种视角看法都包括了整个事实;所以每一种视角都包括了其他两种视角。没有正确的思维规范准则,你自己的思想不正确运行,你就不能认识情况处境。不认识怎样把上帝的规范准则应用到情况处境和你自己身上,你就不能明白上帝的规范准则。不认识你与你的处境环境的关系,不认识上帝的规范准则启示,你就不能认识你自己。

  尽管我认为,这三种视角对研究系统神学和伦理学(二十四章)来说是有用的,但我并不打算定任何不买这账,不接受这种观念的人为有罪。这是一种新的做事方法,我并不期望每一个人都依照这种方法。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组织圣经的真理,就像人会把蛋糕切成不同的大小形状一样。一般而言,有不同方法,这是好事。有时,在压倒一切的骄傲瞬间,我以为我这三种视角是对圣经真理基本结构的深深洞见,极了不起。但大部分时候,我只是认为它们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工具,是用来悬挂真道教义的一套钩子。所以我打算在这一章使用这种工具,用来唤醒你的回忆,帮助你归纳,也希望帮助你吸收学到的事情。

  在第二章,我提出圣经是用三种方法来描述上帝:按情况处境的视角来说,是描述他的作为,他大能的工作;从规范准则来看,提供了对他具有权柄的描述;从存在动机来看,让我们一瞥(记住,是一瞥,而不是让我们看到一篇论文)三位一体自身内部亲密的关系。

  上帝的作为可以分成救赎(存在动机),他掌管世界的作为(情况处境),以及他的定旨(规范准则)。在此我们看到三样当中的三样。上帝藉此掌管世界的作为,就是创造、护理和神迹。我把创造看作是规范准则,因为它界定了世上万物的本质。护理是情况处境,因为它包括了世上发生的一切。神迹是存在动机,因为它生动表明上帝在他的世界中的存在。但是在创造——护理——神迹这整个一组中的每一个事件,都做了三样事情:启示上帝的目的和旨意(准则),表现上帝的能力(处境),使上帝与我们亲近(同在)。对神迹来说,这特别明显,因为大部分新约圣经描述神迹的词是迹象(规范准则的启示),奇事(引发出一种关乎个人,存在动机性的回应)和能力(情况处境的功效)。

  然后我们讲了圣经对上帝充满权柄的描述。作为一个整体,我把它们归于规范准则的视角。但在这一组里有细分,其中又分成三种视角。这些描述包括上帝的名(规范准则,因为它们如此根本),他的形象(存在动机,因为它们用最位格化的方式把他表现出来),还有属性(情况处境,因为这些简要说明了关于他的各样事实)。

  当我们关注属性的时候,我也把这些分成三组。有爱、知识和能力的属性,是相当明显配合三种视角的。在这些属性当中,上帝的爱是忠心,行动和感情。你看到这三个视角,在我们思想爱的时候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平衡吗?一些人把所有的强调都放在感觉上,一些人则强调行为,如帮忙倒垃圾,一些人强调实现誓言和责任的观念。但爱是所有这三样。这三个视角警告我们,不要在我们思想和生活方面有不平衡的地方。

  上帝的知识和我们的知识一样,涉及一个主体,一个客体,一套规范。主体是认识的人,客体是他所认识的,规范是规则或定律,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主体认识了客体。这符合哲学对知识的定义,即知识是有理据的真信念。信念是存在动机,真实是情况处境,理据是规范准则。但在这里,关于上帝的知识很特别的事情就是,主体、客体和规范都是属上帝的。上帝认识完全他自己,他自己就是主体。他完全认识客体(上帝和世界),因为他认识他自己,他通过认识他自己来认识世界。他认识世界,因为他认识他自己对世界的计划。所以毫无疑问,他认识将来,认识将来的每一刻。所以主体是上帝,客体是上帝,规范也是属于上帝的。

  类似,上帝的能力也表明了他的主权。在这里我不会把它分成三部分,但我只是要指出,上帝的能力是主的能力,对他的创造行使完全的掌管和权柄,在当中有完全的同在。我已经提出,他超越性的属性,如永在、无限和不可见,可以按照能力来加以理解:永在是他对时间的主权掌管,无限是对空间的主权掌管,不可见是对光的主权掌管。我们绝不可认为上帝是脱离这个世界,或者如此超越,以致我们不能认识他。他的超越是他的王权,他的主权,所以这意味着在他和我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密的关系。

  也许这些三的终极来源,就是三位一体的教义。按本质,上帝是三在一中,三个位格,在独一上帝之内。我倾向认为圣父是规范准则的位格,因为他是制定宇宙永恒计划的那一位,并且差派他的儿子进入这个世界。圣子是进入我们的情况处境,成就他父的计划的那一位,所以我把他和上帝的掌管,或者情况处境的视角联系在一起。圣灵是来和我们在一起,在我们之内的那一位,所以他适合那我们一直在说的存在动机的视角。但这些充其量不过是粗略和现成的区分而已。要记住,三位一体是完全为一的。父在子里面,子在父里面。圣灵是上帝的灵,是基督的灵。在每一件事情上,这三位互相合作。不管一位做什么,另外两位是和他一道做的。所以上帝是完全的一,也是完全的三。我们对这个极大奥秘的认识只是到此为止。尼西亚信经信条式的陈述可以帮助我们:独一上帝,三个位格。除此之外,我们一定要在本质和智慧都远超我们之上的上帝面前俯伏。

  在第四和第五章,我们看到上帝的话语是主的话语。当上帝说话的时候,他是带着掌管的能力,至高的权柄,与我们有如此亲密的同在,以致他住在他的话语中,与他的话语同住,对于所有形式的上帝启示来说,情况都是如此。我们通常把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启示称作普遍启示。这启示正如罗马书第一章指出的那样,是清楚表明了上帝的存在,他的本质,他的道德标准,以及因着我们违反了这些标准,他对我们生发的忿怒。特殊启示是上帝藉着先知和使徒,藉着他们的写作而发出的启示。它告诉我们许多普遍启示对我们说的同样的事,并且讲得更多:它告诉我们关于藉着耶稣基督得救的事。然而,在有时被称为光照的实存启示中,圣灵进入我们的心,使我们能够明白、相信和遵守上帝的普遍启示和特殊启示。普遍启示是情况处境,特殊启示是规范准则,实存启示当然就是存在动机。

  在这启示的复杂体系中,对我们最重要的上帝的话语,当然就是圣经,那被写下来的上帝的道。上帝的心意不是用口传的传统,而是用一份书写下来的文件来治理他的教会,他是这份文件的作者。圣经是我们的立约文书,是上帝国度的书面宪章。我们认为从任何其他来源认识的每一件事情,都一定要受圣经的检验。

  然后在第七章,我们问圣经对于我们自己有什么教导。我们首先有上帝的形象样式。所以我们是反映出他的所是。正如他是主,他指派我们作服事的主,在他之下管理世界。我们也要掌管这地,对此形成有权柄的认识,使我们散布到全世界。另外一种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说我们要作上帝之下的君王、先知和祭司。照样,我们承受上帝的形象样式,是在有形方面反映出上帝的能力;在职分方面传达上帝的权柄,在伦理方面反映出上帝在圣洁、良善和公义中的同在。

  罪是对上帝形象样式的扭曲,但并没有完全把它消除。因着我们干犯了上帝的规范准则,罪就带来了罪咎;从上帝大能的手中带来惩罚;它带来污染,一种在我们心中持续的道德玷污。就这样,罪的三种后果是表现在规范准则,情况处境和存在动机方面的。终极来说这惩罚就是死亡。死亡也有三个层面。它是法律性的(规范准则的定罪),灵性方面的(存在动机的污染,失去任何行善的能力),心理——生理方面的(情况处境,身体的死,身体与灵魂分离)。

  上帝怎么会容许罪和它的后果进入世界?在第八章,我们思想了罪恶的难题。我认为圣经对此有三个回应。第一,在规范准则方面:上帝设立了善恶的标准,没有人有权利为此控告上帝。第二,在情况处境方面:他应许总要在恶中带出善来,这到了如此程度,以致我们要认识到,他即使容许恶的存在,也是在行善。第三,存在动机的回应:他除去我们的愁苦和眼泪,有一天我们要围绕他的宝座,赞美他的公义。有一天他要除去我们的悲哀,我们不好的感情,我们对上帝的怒气。我们的心要被改变,所以我们不再会抱怨。

  在第九章,我们关注盟约。我们看到主上帝作为他与我们盟约关系的头而具有的名。盟约是上帝计划把我们带出罪,进入救恩的方法。在盟约中,他建立与他子民的一种关系,说:“我要作你们的上帝,你们要作我的子民。”他宣告说:“我要与你同在”,这是以马内利的应许。他与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大卫立约,他藉着耶稣与他的选民立定新约。

  这位奇妙的以马内利,“我要与你同在”,当然就是动机视角标准的范例。上帝的盟约也包括律法,那规范准则,上帝在律法当中告诉我们该如何活在与他的关系中。盟约包括施恩拯救的应许,是给那些身处这关系,满足律法条件的人的。在新约中,耶稣为我们满足这些条件。

  所以很重要的是,我们在第十和第十一章仔细看耶稣。第一,正如迦克墩信经所说,耶稣是完全的上帝和完全的人,同在一个位格之内。我们可以把他的神性看作规范准则,他的人性是他属上帝的位格临到我们的情况处境,他的位格是一人之内两性主观的亲密同在。

  他的作为成就了他的职分,就是弥赛亚,那受膏者的工作。所以他担任旧约所有三种受膏的职分:先知、祭司和君王。这些是上帝创造亚当时赋予他的职分,但他失败,没有履行出来。作为规范准则职分的先知,耶稣完全地宣告上帝的话语,因为他就是上帝的道。作为存在动机职分的祭司,他为他百姓的罪,献上自己为祭物,他在父的右边为我们代求。作为情况处境职分的君王,他从死里复活,得到天上地上所有的权柄和能力。

  在第十二章,我们看了圣灵的位格和工作。我们可以再一次用三重的方式对此加以总结。圣灵是一位上帝,圣经特别把他和上帝的能力(情况处境),他的充满权柄的发言(规范准则)和他与上帝百姓的同在(存在动机)联系在一起。

  在本书的前半部,我们大部分,尽管不是全部,是在关注圣经教导我们的客观事实,那些存在于我们之外的事实,那些不可重复的事件。上帝客观存在于三个位格之中。他一次永远立约,这些盟约不会重新再立。他差派他的儿子为我们死,复活,这些是发生在我们之外的,绝不可重复发生。然而在本书的后半部分,我们关注的是那些发生在我们里面的事件,对每一个相信的人来说,是一次又一次重复发生的。这些事件有时被称作“救恩次序”。

  这些外在,一次永远发生的事件,在此是作为规范准则的视角,因为它们决定了上帝在我们里面所做的事。上帝重生我们,因为基督已经为我们死。另外一个规范准则,一次永远的事件,当然就是上帝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永恒定旨,这定旨被称为拣选。每一位上帝的子民都是在创世之前在基督里被选择,拣选的(弗1:3-4)。

  他所拣选的,他有效呼召,他所呼召的,他重生了他们,改变他们的心,使他们能明白真理,这样他们就有一种要顺服他的新愿望。呼召可以是情况处境,重生是存在动机,也许可以是反过来。这并不总是能很容易讲清楚,但通常这并不要紧,因为这三个视角最终是聚集在一起的。

  第十三章讲的是在我们的经历中,个人得救的开始。第十四章讲我们对这些上帝的作为的回应。这回应是相信和悔改,有时候合在一起被称为“归正”。相信是唯独信靠基督作我们的拯救。悔改是转离罪。不转离罪,你就不能转向基督,所以这两件事其实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一般来说,我认为因着信靠的深度,相信是存在动机。悔改是情况处境,信心是对世界的试探说不。与这些相关的规范准则是什么?也许是相信的客体,主耶稣他自己。

  第十五章和十六章讲了因信基督而临到我们的三个极重要的益处。这些益处是称义,藉此上帝宣告我们在基督里为义;得儿子名分,藉此他使我们成为他的儿女;还有成圣,藉着它,他把我们接入圣洁的地位(就是确定性成圣),使我们能在基督里变得越来越圣洁(就是渐进性成圣)。称义是规范准则,因为它关乎我们在律法上的地位。得儿子名分是情况处境,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环境。成圣是存在动机,因为它是在我们里面发生的。

  第十七章讲的是在坚忍和得荣耀中救恩的完全。上帝拣选得救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真相信基督的人,肯定要坚忍到底。这是何等奇妙的确据!我们的终点是荣耀。但就在现在,我们正在被改变,正如保罗所说的,我们是荣上加荣,盼望那日。所以,为了继续按着这模式,我要说坚忍是情况处境,现在的荣耀是存在动机,最后的荣耀是规范准则。定规这个过程的是最后的荣耀,它告诉我们前进的方向。在神学中,我们通过把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我们自己的情况处境和末世,上帝旨意发展的方向进行对比,常常就能够认识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我们自己的情况处境。

  然后在第十八章,我们把聚光灯从作为个人的自己转开,去看教会这个集体,基督的身体,基督的新妇,上帝的子民。教会是上帝的选民(规范准则),上帝的百姓(存在动机),上帝有形的国度(情况处境)。在这一章中,我们讨论了关于教会的几个特征。它是有形和无形的,它是地方、地区和普世性的,它是独一、圣洁、大公性和使徒性的,它的标记是真正宣讲上帝的道,恰当施行圣礼和教会纪律惩戒。它领袖的职份是使徒、长老和执事,这依次反映出规范准则、情况处境和存在动机的视角。我们也讨论了历史上教会治理的形式:主教制,在其中一位主教代表全教会说话;长老制,在其中有由会众选举的多位长老,被组织成高低的委员会;公理制(会众制),在其中,每一处聚会都是独立于其他的聚会。

  讨论教会纪律惩戒的时候,我们看到支持它的三种圣经理由,这也是具有三重视角的结构。纪律惩治目的是教导教会(规范准则),把荣耀归于基督(情况处境),挽回犯罪的人(存在动机)。

  在第十九章,我们讨论了教会的任务。正如我们讨论基督的位格,然后讨论他的作为,先讨论圣灵的位格,然后他的工作;同样,在讨论了教会的本质之后,我们讨论它的工作。简单来说,教会的任务就是耶稣的大使命(太28:19-21)。这使命让人想起在创世记1:28上帝交给亚当的文化使命(御令),包括了同样的要素:遍满全地,治理这地,归荣耀给上帝,在他的无所不在中敬拜他。自从人堕落以来,除非人离开罪,信靠基督,否则我们就不能完成这些任务。上帝不要仇恨他的人来遍满和治理这地。所以耶稣对他的门徒说,往普天下去(情况处境),把耶稣教导他们的教导给万民(规范准则)。当教会执行这使命(只有在这个时候!)时,它就有耶稣同在的盟约应许。“我就常与你们同在。”所以我们去(情况处境),在耶稣的同在中(存在动机)教导(规范准则)。

  当我们感觉自己进入耶稣的同在,我们只能是敬拜。按照定义,上帝的同在就是敬拜的一种情况处境。正如我们看到的,在一种意义上,上帝总是与我们同在,所以全部的生活都是敬拜,正如罗12:1-2告诉我们的那样。但是圣经也表明,上帝要我们在特别的时候聚集,和身体里的其他肢体一起来敬拜他。关于敬拜,要记住的主要事情就是,它应当是符合圣经(规范准则),以上帝为中心(情况处境),并且是造就人的(存在动机)。

  造就人,就是帮助人在基督里长进的教导和教训。正如我们在哥林多前书14:23-25学到的那样,它也要把不信的人考虑进去。所以另外一种看待教会工作的普遍方法,就是通过敬拜、造就和见证这三重的划分。在这里,敬拜是规范准则,造就是存在动机,见证是情况处境。

  第二十章是讲恩典的途径,上帝命定帮助我们在主里长进的方法。当然这样的方法有很多,但可以用三重的方法加以归纳。有三大类,就是上帝的道(规范准则),团契(情况处境)和祷告(存在动机)。当然,道是用很多不同的方式临到我们的,比如传道、教导、读经、小组查经、圣经学习,翻译工作,等等。小孩子应当从他们的父母、教会和老师那里领受上帝的道。

  团契包括敬拜、分享财物,以及那牧养和造就人的在灵里的彼此亲密关系。按照我们三重的模式,我们可以把敬拜认为是规范准则,分享财物是情况处境,牧养是存在动机。

  我们考虑祷告的时候,我讨论了祷告的三个理由。第一,因为上帝命令要祷告,这是规范准则;第二,因为祷告是保持与上帝相交的一种奇妙方法,这是存在动机;第三,因为祷告确实改变事情,这是情况处境。上帝命定了祷告,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甚至可能是首要的手段,在这世上行出他的旨意。

  在二十一章,我们看了圣礼,洗礼和主餐。在当中我论证说,圣礼是标记,上帝的行动,以及上帝同在的途径,分别对应规范准则,情况处境和存在动机。作为标记,它们是描述拯救的画面,是有形的上帝的话语。洗礼栩栩如生地让我们看到上帝洁净的能力,甚至按一些的看法,它表明了上帝救我们脱离威胁我们的众水的能力。主餐描绘了基督的身体和血,是为拯救我们,为养育我们赐下的。作为上帝的行动,圣礼印证了上帝赐给我们救恩的益处。

  它们是我们身上正式的记号,表明我们是属于上帝的。作为上帝同在的途径,圣礼表明我们与基督的联合。洗礼是归入基督:归入他的名,归入与他的相交。主餐是一种与基督的身体和宝血的相交,参与,或交通(希腊文是koinonia),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0:16所说的那样。它是在主餐桌前与上帝相交,这是何等宝贵的特权!在当中我们不仅回望耶稣为我们死,看到目前我们继续与他相交,还看到将来羔羊盛大的婚宴,我们在主餐中的相交,只是在预先品尝它的滋味。

  在第二十二和二十三章,我们看了末世论,关于末后日子的教义。首先我们看了个人末世论,我们死的时候要发生的事,然后看了客观的将来历史事件,上帝要藉着这些事件带入他永远的国度。

  人死的时候,他们是用不同的方式继续活着。义人去到一个叫作乐园,或者天堂的地方,与耶稣同在。这被称为居间状态,这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地,而是一个安息、得享平安和与上帝相交的地方。我们在启示录6:10-11殉道者的歌中看到,在那里我们还没达到完全幸福,因为神的旨意还没有完全成就,我们要盼望它们圆满成全。同时,恶人要被关在另外一个地方,与义人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除了最终的审判,别无盼望。

  耶稣再来的时候,他要带着他的圣徒一道从天上来,他们要与他们的身体再次联合。然后所有活在地上的圣徒要一起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就是被提。然后最后的审判临到,义人和恶人最后的分隔,还有新天新地。这样,我们就从居间状态进入永恒状态。在永恒状态中没有圣殿,因为上帝他自己要公开与我们同住。所有的眼泪都要被擦去,各样的疑惑都要被除去。我们现在无法想象那时上帝要赐予那些爱他的人何等的祝福。

  在二十三章我们从一个更公开,更历史性的角度看末世论。我们用了很多时间讨论关于耶稣再来与千禧年关系的不同理论,我想花的时间超过这些理论值得我们花的时间。但人如此之多听到这些理论,以致连一本概览的书也不能回避,不得不对它们开展讨论。

  千禧年当然就是启示录二十章几次提到的那一千年的时期。大部分人承认,这个数字代表一段很长的时间,不一定要是精确的一千年。按照无千禧年观的看法,千禧年代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期,是在基督升天和再来之间。这个阶段的标志就是在文化失败当中属灵的得胜。这是万国的人到基督这里来的时期,但在世界上有得不到缓解和不断的逼迫,受苦和悲苦。耶稣在这段时期结束的时候来,开始他最后的审判。

  通常今天表现出来的后千禧年观,是无千禧年观一种更乐观的版本。它认同现在就是千禧年,现在是福音信息传遍天下的时候。但它坚持说,当人认识基督以致得救的时候,他们要影响社会,所以传福音的益处不仅仅是在属灵方面,也在文化方面。和无千禧年观的看法一样,它认为耶稣在这一时期结束的时候再来,尽管在结束之前,有一段短暂的时间,会有离道反教的事,神的百姓和恶人之间要有争战。

  经典或历史性的前千禧年观说耶稣可能在任何时候再来。他来的时候,要在地上作王一千年,或者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结束的时候,撒但和他的众军要短时间叛乱,耶稣要赢得这场战争,世界要进入永恒状态。

  相信时代论前千禧年观的人发展出一套更复杂的方案,在当中耶稣首先秘密来提走他的圣徒。然后是七年灾难的战争。然后耶稣再次来临,这一次是人看得见的再来,和他的圣徒一道,在地上建立他的千禧年国度。在某一个时候,最后的审判要发生,然后是进入新的创造。

  我们也谈了一点关于过去派的事情,这种观点认为,一些,或者全部关于末后日子的经文,是讲从我们的观点来看,已经过去的事。人可以说这是用一种奇怪的方式,把后千禧年观和其他的观点结合起来。它认为耶稣在公元70年审判耶路撒冷的时候再来,然后是千禧年,一段宣告福音的时间。然后按照温和过去派的说法,耶稣在这段时期结束的时候再来。也有极端的过去派,他们说,对我们来说,没有基督在将来的再来。按照我的判断,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圣经的,甚至是异端的说法,因为它否认了教会所有支派都看作是属于他们的有福盼望。

  要把我的三重类别应用在末世论上,这并不是十分容易,但如果我坚持,我就会这样做。在末日,上帝要对天使和人类作出最后的判断,这就是他的最后审判。这是规范准则的视角。第二,这些事件标志着救赎历史的终结和圆满,这是情况处境。永恒状态要标志着上帝同在的盟约应许的成就,这是存在动机。请记住我引用的启示录21,22章关于上帝的住所临到人当中的奇妙经文。“主耶稣啊,我愿你来。”

  然后在二十四章,我问:“那么我们该怎样活?”从发现哪样的人、作为和态度是蒙神悦纳,哪些的不是,这个角度来看待神学,这就是伦理学。和神学的其他方面一样,三重划分也经常出现在伦理学当中。我们看了神掌管我们的伦理生活,就像他藉着他的三种主权属性掌管万事一样。“善行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是:正确的目的(情况处境),正确的标准(规范准则)和正确的动机(存在动机)。圣经鼓励我们按照救赎历史(情况处境),上帝的诫命(规范准则)和圣灵在我们里面创造的新生命的同在(存在动机)来行善。所以基督教伦理学可以有诫命伦理学(规范准则),叙述伦理学(情况处境)或德行伦理学(存在动机)的形式。在基督徒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守上帝的诫命”(规范准则),“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存在动机),还有“作新造的人”(情况处境)。

  所以,当我们辅导其他人解决伦理难题的时候,我们要问关于处境、圣经和做决定的人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围绕这三个要素,直到每一样都完全照亮其他两样。这就是说,伦理学的讨论无可避免是按照三重视角所作的探求。

 

  应 用

  你怎样应用从这本书学到的知识?要记住,神学就是把上帝的话语应用在生活的所有领域。上帝把他宝贵的话语赐给我们,不是让我们可以只是把它放在我们的脑袋里四处走动。他肯定没有把他的话语赐给我们,使我们可以向别人夸口,认为我们知道的很多,更不该因为上帝没有给他们像我们这样的学习机会,就看不起他们。

  我提三个建议。第一,上帝要你认识的话语。你对此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我希望在读完本书之后,你比以前认识得更多。但你很有可能不像你认为的那样知道得多。学习上帝的话语,这是一生的任务,上帝说他要我们活着,不是靠一本纵览的书,而是要靠从他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太4:4)。所以我希望这本书要激发你的愿望,为要认识更多。我已经尝试给你一些挂钩,就是我的三种视角,把圣经的概念挂在上面。我希望你进一步学习的时候,它们对你会有所帮助。当你学习一段经文,或者一种圣经观念,发现一种规范准则视角和一种情况处境视角的时候,要努力寻找存在动机的视角。要寻找那缺失的视角。我不能担保你会找到第三个。写圣经的是上帝,而不是我。我的方案在某些点上可能会失败,很有可能会失败,但上帝的话语绝不会失败。无论如何,这三个视角应该鼓励你在解释圣经的时候寻求平衡。

  所以首先,上帝要你认识他的话语。第二,他要你传讲、教导他的话语,在传福音、辅导和养育孩子的时候使用他的话语。要认识得如此透彻,以致它在你的嘴边,可以用它来安慰或挑战有需要的人。当然这就是大使命,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活在这世界上的目的。在所有的选民归正之后,耶稣要再来,开始他新的世界秩序。

  第三,上帝要把他的话语写在你的心上。这就是耶利米书31章所讲的新约的心,就是上帝不是把他的话语写在石板上,而是写在我们心里的肉板上。这意味着上帝的话语要如此紧密固定在我们最里面的生命上,以致神的心愿成了我们的心愿,他的诫命成了我们的希望,我们深深盼望成为他要我们成为的人。那么不要因为那看起来对圣经教义充足的观念认识就心满意足。要不断自问,这教义应当怎样改变你。问上帝正在斥责你心里的哪些罪,他要你接受哪些公义的选择。不要心存捍卫你生活中、或教会中现状的态度。上帝赐给我们圣经,为要带来我们里面的改变,他还没有完成这工作。认真看十诫,就像我们在二十四章开始看的那样,问这是否就是你心所在,问这是否就是你要活在当中的道路。

  认识、教导、活出:规范准则,情况处境和存在动机。

  你的耐心已经让你看到这本书的结尾部分。我要感谢你把它读完,为着你要在认识圣经上长进,有心使用这认识荣耀上帝而感谢你。我祈求上帝继续带领你进入他一切奇妙的真理,加你能力,去听从耶稣的大使命,使你把他的话语“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国各族各方各民”(启14:6)。

< 全书完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