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森是我在大学认识的好友。大一的时候,我们通过一项校园事工结识,加入了同一间教会,后来成了室友。在这些年里,我们所结成的友谊,持续不断地给彼此带来鼓励、长进和喜乐。
杰森和我都是加州人,我们都是白人男性,我们都是音乐家——杰森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古典钢琴手。我们都爱读书,也很健谈。你可以说我们有许多的共同点。
在另一方面,我们的家庭背景很不一样,经济条件也不同,我们的性格差异相当大,这才是真正有趣的地方。
杰森很确定,如果我们不是基督徒,我绝对不会成为他的朋友。也许因为我很酷,而他是个书呆子(不是真的)?也许因为我们背景不同(这有可能是部分原因)。也许是因为我的性格对杰森产生了很大的困扰,如果没有圣灵内住,他根本无法忍受我(现在我们越来越亲密了)。
不管是什么原因,杰森非常确信,如果没有基督,我们绝对不会成为朋友。这些年来他常常对我说起这些话,并且用十分确定的语气。这几乎让我有一点缺乏安全感了!我这个人真的有那么难相处吗?那么令人难以忍受?那么令人生厌地自信满满?
不过我想说的是,尽管我们有那么多差异,杰森和我还是好朋友。并且,至少按照杰森的说法,如果离开了福音,这就绝对不会发生。
教会如何修复被这个世界撕裂的东西
杰森和我之间因为福音而有的友谊,只是教会合一荣耀彰显的些许表现。
为了找到合一,杰森和我确实不得不共同努力去克服一些障碍——主要是我那让人讨厌的性格。但撕裂这世界的,是远比这更深层的分歧。我们马上就可以想到种族、社会地位和性别等问题。
我们的社会常以宽容和包容自豪,但有许多深层的分裂,却将不同类别的人隔离开来。更糟糕的是,这些分裂使人们彼此敌对,不管做出多少善意的努力都没有用。比如,在今天的美国,种族歧视不仅被立法禁止,且被钉在耻辱柱上,但种族主义思想仍然深深地埋藏在我们的心里。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使这些东西浮出水面。
然而,教会却真正地超越了这些差异和分类:“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3:28;另参见西3:11)
保罗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教会要怎样才能超越这些分裂——这世人尽了最大努力也没有克服的分裂?
在《加拉太书》中,保罗认定了犹太人与希腊人、奴隶与自由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合一,是我们单单在信心的基础上而非在任何好行为的基础上得称义(就是被神宣告为义)的一个必然结果。加拉太人开始相信要受割礼,并且遵守律法才能得救(加3:1,5:2-4)。所以保罗提醒他们,我们已经在神的眼中被看为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加2:16)。
所以,他们之中天生的犹太人和归信犹太教接受律法的人,就不能声称自己高于外邦的弟兄:“那以信为本的人,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加3:7)在神面前得以站立,亦即加入神子民群体的成员身份,是单单出于神的恩典,借着信,唯独在基督里被赋予的。因此,在神面前得以站立,以及神子民群体的成员身份,就赐给所有因信归入基督的人,无关种族、社会地位、性别和其他任何因素。
换句话说,唯独因信称义的教义,才是教会合一的基础。所有那些归向基督、通过洗礼宣告信心的人,“都是披戴基督了”(加3:27),可以承受神所有的应许(加3:29)。既然我们在教会中已经都“披戴基督”,我们就都在基督里成为一了(加3:28)。
唯有基督是进入教会的门。你不需要追溯自己的家谱到亚伯拉罕。你不需要从属于一个特定的政治派别,或者住在城市的某个特定区域;你也不需要拥有某个学位,或者拥有特定数额的金钱。所有人都被邀请来信靠基督,所有相信的人都被欢迎加入教会,成为弟兄姐妹,成为在神家中平等的家庭成员。
教会的合一是建立在唯独因信称义的教义基础上的,也因此得以维系。纯正教义是为了合一,这有许多表现方式,上面所说的就是其中一种。
纯正教义是为了合一
我们在《哥林多前书》中也能看到类似的教导。保罗写信给哥林多人的原因,是他们彼此争吵和争竞:“你们各人说:‘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我是属基督的’。”(林前1:12)保罗对这种分裂的回应是令人吃惊的:“基督是分开的吗?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吗?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了洗吗?”(林前1:13) 保罗说的是,如果基督不是分开的,教会就不应该分裂。为什么?因为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保罗在12章中详细地解释了这一点。进一步来说,人最终的效忠对象应当是基督,而不是任何其他人,因为是基督为我们的罪被钉在十字架上(参见林前15:1-4)。基督徒乃是奉三一神之名受洗,而非任何人的教师之名(参见太28:19)。所以基督徒乃是属于主的,而不是任何教师。
所有这些反问句都是为《哥林多前书》1章13节的神学论题服务的,那就是教会的合一。因为我们是基督的身体,我们就应该合一,而不是分裂。因为我们最终乃是向他效忠,奉他的名受洗,就不应该围绕在自己喜欢的领袖身边而导致教会分裂。
教会的合一建立在纯正教义的根基上,并且不断从教义获得力量。我要再说一遍,纯正教义是对圣经教导的总结,既忠于圣经又有益于生活。所以当哥林多教会的合一受到威胁,保罗就深挖神学根基,要把他们带回到符合神旨意的道路上来。纯正教义不只是合一的根基,它也是恢复合一的途径。它不仅提供了合一的模式,当教会走偏时,它也提供了纠正的模式。纯正教义是为了合一。
在《以弗所书》4章,保罗劝勉我们,行事为人要与蒙召的恩相称(1节),在此我们也看到了同样的驱动力。我们要怎么做呢?要谦卑、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还要“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2-3节)。作为基督徒,我们的主要呼召包括了彼此相爱、谦卑地互相宽容,以及竭力保守教会的合一。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保罗的回答把我们带向了信仰的核心:“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弗4:4-6)有关我们信仰的每一件事都在大声宣告:“合一!”只有一个基督的身体,只有一个赐予我们新生命的圣灵。我们蒙召是同有一个盼望。只有一位主耶稣基督,对于这位主只有一个信心,只有一个洗礼归入他的名。只有一位父超乎众人之上。而父、子、圣灵是一位神。
教会的合一乃是建立在信仰合一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蒙召是要保守那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的和平纽带,保守圣灵赐给我们的合一。因为教会实在就是一体的,我们也蒙召成为一体。
修补合一的针线
令人悲伤的是,我们的教会常常不合一。我们经常像非基督徒那样彼此分开、分裂。我们常常允许苦毒、嫉妒、谗言、骄傲、争竞和论断,抓住合一这脆弱的布匹,把它撕成碎片。 因此,毫不奇怪,圣经也劝诫我们,要追求、保持和修复我们教会中的合一。保罗在写给腓立比人的书信中这样说:“所以在基督里若有什么劝勉,爱心有什么安慰,圣灵有什么交通,心中有什么慈悲怜悯,你们就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足。”(腓2:1-2)正如在《哥林多前书》1章和《以弗所书》4章,保罗指示了我们合一的教义根基。他诉诸福音的祝福,基本上也就是说:“如果你尝过了福音祝福的美善,那么请千万保持它的合一,也就是教会的合一。”
请注意他的目标是深刻的合一——在头脑和心灵,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合一。他希望教会像我们衣服上的棉线那样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成为没有缝隙的一整片。他希望教会的合一像管弦乐队合奏时发出的声音那样纯粹和洪亮。
教会要如何追求这种合一呢?“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2:3-4)谦卑乃是服务于合一。当我们看别人比自己更重要,就会把我们自己的安排放在一边,去服侍他们。我们不再紧紧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去顾念他人的需求。
接着保罗重申了他的命令:“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2:5)这是什么心呢?就是这个心,令基督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这个心,令他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这是保罗劝诫我们要有的心(腓2:6-9)。
保罗劝勉腓立比人要谦卑,以此造就合一,效法那为拯救我们谦卑自己的主。换句话说,这个段落,把教义和劝勉尽可能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我们已经领受了基督的心,在他里面得安慰,并与圣灵相交(腓2:1-2、5),都是因为他主动降卑为我们牺牲(腓2:6-11)。耶稣在他的道成肉身、受羞辱和钉十字架中,把我们看得比他自己更重要。他不求自己的利益,而是求我们的利益。他不求自己的好处,而是求他人的好处。
于是,这些内涵丰富的教义性教导,就构成了我们应当在教会中寻求的生活模式。这些关于基督工作的深入思考,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必须跟随的脚踪。耶稣是我们的救主,也是我们的榜样。当我们思想耶稣为我们做了什么,他现在又如何呼召我们走同样的道路,我们的谦卑就会增长,而这是造就合一的重要因素。
争竞和骄傲大概是一个教会中可能发生的最实际的问题之一,然而圣经的解决方法却不仅仅是实践性的,还是教义性的。基督的道成肉身教导我们什么是谦卑。基督的降卑和受死代赎,教导我们把其他教会成员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因为耶稣不是服侍自己,而是服侍我们,我们也被呼召去服侍他人。
纯正教义是教会合一的基础和源泉,也表明了教会合一的模式。不仅如此,它还装备我们寻求、维护和修补教会的合一。它使我们对分裂产生免疫力。它扑灭争竞的火焰。它也有助于缝补那被我们轻易撕裂的教会的合一。
寻求一种更强大、更有韧性的合一
就像一件精美的丝绸衣服,教会的合一既宝贵又脆弱。正如《诗篇》的作者所说:“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又好比黑门的甘露降在锡安山,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诗133:1、3)然而,苦毒替代甘甜、纷争取代合一、结党取代友谊,又是何等容易的事。 因此我们必须把教会的合一建立在福音以及从福音流出、又反过来巩固福音的教义基础上。我们太容易把教会的合一建立在纯正教义之外的东西上,比如政治倾向、教育方式、音乐风格、有机食品、宗派传统,或者任何其他的东西。
在大多数教会中,成员们会在信仰之外有很多共同点,但是我们的合一必须建立在对圣经的信心之上。它必须成为我们合一的实质、基础和根基。
对此进行检测的方法就是,我们能不能爱那些与我们有共同认信,却在政治、教育方式、食物或音乐偏好方面与我们不同的成员。我们能不能把他们的利益摆在自己的利益之上?我们能否拥抱那些在纯正教义上与我们合一,但文化和种族不同,或对一些问题持有不同看法的弟兄姊妹?如果不能,那么我们的合一就不是建立在福音和纯正教义的基础上,而只是建立在人的偏好和传统之上。
如果用错误的材料建造教会的合一,它就会变得非常脆弱。建造在文化习俗和个人偏好之上的合一很容易破裂:稍微施加一点压力,它就会碎掉。但是,建立在纯正教义之上的合一则是强大而坚韧的,就像一座坚固的木结构房屋,建造在牢固的地基之上。当风暴袭来,它可能会有点摇晃,在风中略微嘎吱作响,却会屹立不倒。 纯正教义乃是教会合一的实质和中心。所以我们应该在真正的、出于圣经的教义基础上建造教会的合一,而不是把教会的合一建立在文化习俗、政治或其他任何基础之上。
一种无需解释的合一
通过福音,并且唯独通过福音,我们的教会才能够展现出一种令世人困惑的合一。因此,这种合一就见证了福音的大能。耶稣祷告祈求属他的人都合而为一,这样世人就会相信他是从神来的(约17:20-21)。教会的合一是神向所有受造物,包括空中的掌权者,展现他自己智慧的途径(弗3:10)。 由教义驱动的教会合一无需人的解释。只有神能将犹太人和外邦人、奴隶和自由人、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家教育者和上公立学校者,编织成为一个身体。而他乃是通过福音做成此事。因着福音,每个信靠基督的人都被算为义,且被接纳进入他子民的群体。
所以请为你教会的合一祷告,寻求合一,保守合一,当合一遭到破坏时把它修补好。方法就是不断地转向圣经告诉我们的那些伟大教义,因为纯正教义乃是为了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