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频道 | 经典著作 | 圣经教义 | 释经研经 | 创造VS进化 | 奉献圣工 改革宗GAIGEZONG.COM
 
《加爾文的聖經解釋》曾宗盛 著 本书目录
 
第二章 時代背景:宗教改革時期的聖經解釋
  宗教改革時期的聖經解釋和中世紀的解釋聖經傳統存在連貫性與不連貫性。[3]中世紀的聖經解釋發展兩種方向:一種走向四重意義,另一種走向解釋經文的字面(literal)意義,同時注意經文的屬靈意義。

  (一)中世紀傳統的解經方法:四重意義(Quadriga)

  中世紀的聖經解釋以拉丁文聖經的註釋為主,特別是以「聖經註釋」(Glossa ordinaria)為基礎,後者收錄歷代教父對武加大聖經的註釋。[4]當時學習聖經的神學生只需熟悉這部聖經註釋,而不需要學習希臘文或希伯來文。其次,中世紀的解經主要運用「四重意義」解經法。[5]這方法起源自公元四世紀,John Cassian(ca.360-435年)提出經文具有四重意義,包括字面的(literal)、寓意的(allegorical)、道德的(tropological)、屬天的(anagogical)意義。例如將這四重意義運用在解釋耶路撒冷(參考詩46:4-5;147:1-2,12;加4:26)可以得出以下不同意義:[6]

  1).耶路撒冷的字面意思是指猶太人之城;
  2).寓意上是指基督的教會;
  3).道德上是比喻人的靈魂;
  4).屬天層面的意義,耶路撒冷是指我們天上的上帝之城,也就是我們所有人的母親。

  中世紀的神學家延續經文四重意義的解釋(諸如John of Salisbury,ca.1120-1180;Thomas Aquinas,ca.1225-1274;Hugh of St.Cher,ca.1200-1263;Nicholas of Lyra,ca.1270-1349),強調找尋文字字面意義背後深層的意義,發展出經文「四重意義」(Quadriga)的解釋方法:

  1).文字的意義(litera lsense)是經文的字面意義;
  2).寓意的意義(allegorical or doctrinal sense)對應信的美德,告訴教會應當信什麼;
  3).道德的意義(tropological or moralsense)對應愛的美德,告訴教會應當做什麼;
  4).屬天的意義(anagogical or eschalogical sense)對應望的美德,告訴教會應當期待什麼。

  此四重意義解釋法構成中世紀教會解釋聖經的標準模式。[7]而Nicholas of Lyra(1120-1180)也用以下文字來描述四重意義:「字面的意義教導發生了什麼,寓意的意義教導人應該相信什麼,道德的意義教導人應該做什麼,而屬天的意義教導人應該往哪裡去」。[8]

  此外,中世紀解釋聖經有些人也採取Nicholas of Lyra的方法:區別文字—歷史性意義(literal-historical sense)和文字—先知性意義(literal-prophetic sense)兩層面的意涵。1)文字—歷史性意義指過去發生的歷史事件,重點在經文的敘述意義,或是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字面意思。2)文字—先知性意義則指過去歷史事件指向未來將發生的事件。例如以賽亞書五十三章的受苦僕人,就文字—歷史性意義而言,他指向以色列民族;而就文字—先知性意義而言,則預告耶穌基督,他透過無罪的受苦來拯救世界脫離罪惡。[9]

  (二)宗教改革派對聖經不同的解釋方法

  宗教改革家的聖經解釋基本上延續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聖經解釋方法,例如雙方都相信聖經背後的主要作者是上帝,聖靈透過不同時代的人來寫成聖經。宗教改革家並沒有完全拒絕上述四重意義的解釋,不過他們明確拒絕某些解釋聖經方法(特別是反對寓意解經法),並且在這基礎上發展不同的強調重點,以及新的解釋方法。除了依照字面意義來解釋經文之外,宗教改革家也容許深入探索經文的屬靈意義。因此,經文具有歷史意義或文字意義以外,還指引讀者應該相信什麼、做什麼、盼望什麼。[10]

注:
3. 參考R.A.Muller,“Biblic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Era of the Reformation: The View from the Mid-dle Ages,” inBiblic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Era of the Reformation, Essays Presented to David C.Steinmetz in Honor of His Sixtieth Birthday, ed. R. A. Muller and J. L. Thompso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6), 3-22.
4. 有關Glossa ordinaria參考R. A. Muller,Post–Reformation Reformed Dogmatics(Grand Rap-ids: Baker, 1987), 31-35.

5. 在公元二世紀初代教會時期,解釋聖經的進路主要有兩個代表性的學派派:亞歷山大學派及安提阿學派。前者強調經文文字背後的寓意,而後者則注重經文的字面意義。在初代教
父俄立根與奧古斯丁之後,浮現「文字讓人死,精義讓人活」的討論,後來發展成經文的四重意義。有關四重意義的聖經解釋,參考Muller,Post–Reformation Reformed Dogmatics,35-37.
6. 引自R. N. Soulen and R. K. Soulen,Handbook of Biblical Criticism,3rd ed., rev. and exp.(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1), 65.
7. 參考John Steinmetz, “John Calvin as an Interpreter of the Bible,” inCalvin and the Bible, ed. D.
McKi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83-284.
8. 轉引自R. E. McNally,‘Exegesis, Medieval,’ in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Washington, DC: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1967) 5: 707-710.
9. 轉引自David C. Steinmetz, “The Theology of John Calvin,” in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Reformation Theology, ed. D. Bagchi and D. C. Steinmetz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2004), 116.
10. 參考Muller,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Era of the Reformation,” 8-9.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