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
「耶稣升天了」,听起来很荣耀,却也很悲伤。我们不希望他离开,我们想要与他同在!然而尽管他的确身体上已经离开我们升天,但我们与他的关系却因着他到父那里而更加紧密。他安慰他的朋友们,免得他们沮丧:「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你们听见我对你们说了,我去还要到你们这里来。你们若爱我,因我到父那里去,就必喜乐,因为父是比我大的」(约翰福音14:27-28)。
为什么?因为到了天上,他就会差下他的灵——儿子的灵,来使我们与他联合,使我们与他合而为一。耶稣已经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但如今藉着圣灵,他要奇妙地与我们合而为一。加尔文写道:「这就是福音的设计,基督如此属于我们,我们也被嫁接到他的身体上。」【1】耶稣说,他与父要透过圣灵与信徒同住(约翰福音14:23)。「到那日,你们就知道我在父里面,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约翰福音14:20)。
耶稣所使用的图景足以解释一切,就是他受难前夜的圣餐:「又[1]拿起饼来[2]祝谢了,就[3]掰开[4]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路加福音22:19)。若是饼只关乎他的身体,那么耶稣用四个小小的动作,就概括了他的整个作为。他从天上来,(1)取了一个身体;作为一个人在这个身体里过了一生;(2)感谢神;他预备要舍弃这生命;(3)在十字架上掰开他的身体,以便他可以(4)将他自己赐给我们。
因此,耶稣与他的百姓并非什么松散的联盟关系,一种基于我们的忠心的合约。就像我们在圣餐中吃喝的饼和酒,他也以圣灵进到我们里面,与我们合而为一。在他里面,罪的割裂与隔断都已经撤除:人与神、人与人、男人与女人、白人与黑人、犹太人与外邦人。在他里面,我们也合而为一:一个身体,一个饼,彼此合一,与主合一。
「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借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因为我们两下借着他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以弗所书2:15-18)。
爱、珍惜与顺服
论到我们与基督的合一,就等于在讲基督与他百姓的婚姻。新娘与新郎成为一体,如今我们携手同行,不论是顺境逆境、富贵还是贫穷、健康还是疾病,直到在死亡中面对面。也不用担心基督会和他的新娘离婚,因为神直截了当地说:「休妻的事……是我所恨恶的」(玛拉基书2:16)。
等等,这完全改变了做一名基督徒的含义!因为这个婚姻可不是权宜婚姻,重点不在于我们说「我愿意」,来利用他或他的关系,以便嫁入他的天堂国籍或地位。我们不是如加尔文所说,目的是在「基督里找到基督以外的东西」【2】。与基督联合,最大的收益就是基督自己。之所以要有这个婚姻,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基督、享受基督。与他联合是根基,是起点:与他的团契相交才是目标。
使徒保罗对此深有体会。他显然喜悦唯独因信称义、唯独靠恩典得救,等等,但他的盼望却并非离开去天堂,他对腓立比人写道,他衷心的愿望是离开去与与基督同在(腓立比书1:23)。很显然,对他来说,要是没有基督,天堂就不是天堂,救恩也不再是救恩。这也是基督徒的新脉动:圣灵开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到基督的荣耀与美丽,以便我们分享父对他永恒的喜悦。「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哥林多后书4:6)。如同神在创世中说有光,就有光照进黑暗,如今他的新创造也意味着光照我们看到光明的真理,即基督是荣耀的、可喜悦的、珍贵的。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会正确地思考和感受,那时,最卓越的实际成为我们思想中的实际,那永恒蒙父所爱的圣子,成为我们的最爱。
这也帮助我们看透一个从未止息过的基督教争议。一方面,有基督徒非常想要强调救恩的绝对免费,因此,任何圣洁生活的呼召都让他们觉得是试图赢得神的喜悦。他们说:「如果救恩真的是白白的,那当然不能对我们有任何命令和要求!」另一方面,有一大群人很惧怕「白白救恩」这样的表述。他们低语道:「别告诉人们救恩是完全白得的!否则他们就永远不会去教会,或是过圣洁生活。」就好像「救恩」是一种临死时领受的超凡大礼包。
同样的争议也会在教会生活中出现,存在于传福音和门徒培训当中。在传福音活动上,人们听到免费提供的救恩:「从地狱里出来吧,天堂是免费的!」谁不想要呢?因此人们蜂拥而至。他们然后又被门徒培训深深困扰:所有关于圣洁生活的教导,与他们之前听到的福音信息,实在是对不上号。因此他们离开了。
如果救恩就是基督,这种混乱就会消失。如此,你就无法将救恩与基督徒生活分开,或是将称义与成圣分开。因为两者皆与基督有关,而基督又不能被一切两半。神并非将块状的「义」或「救恩」从天上掰下并扔下来,他只有他公义的圣子。因此,作为讲道人,我向人提供免费的基督,但我不会提供离开基督的生活。基督就是救恩:一切的义都在他里面,认识他就是圣洁的真谛。马丁路德说得很好:「透过在基督里的信心,基督的义成了我们的义,他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我们;事实上,他自己成了我们的。」【3】这就是我们拥有基督之义的唯一原因:因为我们有了基督。认识他,就是我们白白得救要得到的唯一生命与自由。
这也改变了我们对「圣洁」一词的定义。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个词,但没有基督,「圣洁」就像长在肉里的指甲一样令人痛苦。很简单,假如圣洁首先和最主要不是与认识基督有关,那么它就是与自造的道德和宗教表现有关。但这种向内的自我倚靠,与神所喜悦、真正的美好恰恰相反。如果不是出于对他的爱,神不想要我们外在的顺服或道德。他想要我们分享他在圣子里的喜乐。毕竟,什么是最大的诫命?「爱主你的神」(马太福音22:36-37),这就是像神的根本。没有什么比衷心地以基督为乐更圣洁了,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具改变生命的大能。
喜乐的布道家
司布真(1834-1892)是十九世纪一个现象级布道家,是倾倒在世间的一股洪流。作为一个人,他充满活力、热情洋溢。作为一个牧者,他是如此卓有成效,几乎不像是现实中的人物。从他里面有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出。那么,喂养他的源头是什么?这种活力与丰盛从何而来?
毫无疑问,答案是耶稣基督。基督是他的宝藏、他的生命,是他思想与侍奉的组织中心。他对圣经持有最高的评价,但他首先和最主要并非一个拜倒在圣经下的人:他对圣经的看法和使用,全是因为圣经是基督的话这一事实。他热爱清教徒,但他首先不是一个清教徒传人:他之所以读清教徒,是因为他们是基督的信使。他是一个公开的加尔文主义者,但并非是为了信仰体系本身:他接纳任何他认为最能荣耀基督的神学。
他在都城会幕教会的第一场讲道,是在1861年的3月25日,他在其中说:
「我建议,在这个教会中,只要这个平台还存在一天,只要这里还有敬拜者,那么其侍奉的主题就当是耶稣基督」。他在那里牧会三十年间,从未偏离过这一目标。 1891年六月,他在讲台上最后的讲道中说:
「侍奉耶稣就是天堂,我是一个征兵的将士,此刻我想再为基督征一些精兵。每个人都必须有其侍奉的对象:在这件事上,我们别无选择。那些没有主人的人,是自己的奴隶。你要么服侍撒旦,要么服侍基督,要么服侍自我,要么服侍救主。你会发现,罪、自我、撒旦和世界都是残忍的主人,但假如你穿上基督的制服,你就会发现他是如此温柔谦卑,以至于你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他是最宽宏大量的将领,最好的王子中也没有像他的。他总是出现在最激烈的战斗中,当冷风吹起,他总是站在山峰最阴冷的一面。十字架最沉重的一端落在他的肩头。如果他要求我们承担重担,他也会担同样的担子。如果有什么恩慈、慷慨、温柔、奢侈和过量的爱,那一定是他的爱。我侍奉他四十几年,他的名当受称赞!我对他只有爱,别无其他。我很乐意在这里继续侍奉他四十年,假如这是他所喜悦的。侍奉他就是生命、平安、喜乐。愿你也能品尝!愿神帮助你,今天就假如耶稣的旗下!阿门」(《司布真讲道集》37.323-324)。
你在这些话中可以看到:他传讲基督。不是某种抽象的福音,抽象的「恩典」或「天堂」的奖赏。他传讲基督。你也可以看到,他传讲基督。他的话不是演讲、讲课式的语句,拿信息填塞人们的脑袋;而是使者发出的召唤与鼓舞。假如信徒的新生命在于与基督合一,那么就必然如此。第一优先的便是:新娘需要听到关于新郎的讯息,听到新郎是如何良善,知道他的爱是何其赢得她的心。
然而,我们要如何不带伪善地拥抱基督,接受他为我们最珍爱的宝藏呢?只有当我们感受到他对我们深不可测的爱,他是曾经与现在是何等恩慈,他为我们得饶恕吃了多少苦,他真的比我们追求的任何事物更美、更好。我们爱他,因他首先爱了我们(约翰一书4:19)。换句话说,我一切的努力都不能达成,但基督的爱可以达成:基督的爱会赢得我,去真诚、自由和自愿地爱神爱人。我开始享受圣洁,恨恶罪恶,因为我享受他,恨恶与他的良善、真理、美丽为敌的一切。
耶稣自己的话非常惊人:「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马太福音11:12)。也就是,神的恩典之力——他驱赶邪灵、决心为我们赴死的强大力量——要充满我们,使我们对他也具有同样强力的热情。一股大风要落到神百姓的身上,使他们满腔热火。他对我们那强烈而狂热的爱,要吞噬我们本性中对他的昏沉,我们也开始强烈地渴慕他。
圣子的生命
这里还有更多真理值得品味。因我们与基督联合,不仅意味着他是他百姓的新郎,是我们所爱的;而且意味着他是我们的头,是我们中的长兄。这意味着,我们不仅得以分享父对他的喜悦,而且还得以分享他在父面前享受的生命。我们在他里面,带着他无暇的自信站在父的面前,圣灵吸引我们活出他的生命和儿子的身份。这也是为什么他为我们而活、为我们而死,为的是我们能在他里面活着(与死去)。
圣子的身份就在于此:他是父的挚爱。他所做的一切都源自于这身份,他并非出于罪咎、缺乏或取悦父或他人而行事。自永恒中,父就一直给他满溢的爱,他也爱父,渴望讨父的喜悦。作为这样一位具有完美慈爱的父的儿子,他以遵行父的旨意为食物(约翰福音4:34)。这就是神儿子的生命。
这也是我们被带入的生命。正如父总是将他爱的灵浇灌在圣子身上,如今「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马书5:5)。保罗在罗马书第八章写道:
「因为凡被神的灵引导的,都是神的儿子。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14-15节)。基督徒领受的不是奴仆和惧怕的灵,在神面前有极度的不安全感。我们可能堕入那样的思想,失去我们的平安和喜乐,但那并不是我们蒙召享有的生命。信徒领受的就是圣子的灵,他使我们苏醒,分享圣子圣洁的喜好。我开始前所未有地向神呼求,我称他为我的阿爸,我亲爱的父。圣灵使我分享圣子自己对父的爱,我第一次实现了自己被造的目的:爱主我的神。像基督一样,我想要与他同在,想要倾心于他,想要讨他喜悦、在他里面安息。
全心全意
迦勒是我最喜欢的旧约人物之一,是唯一被多次称赞全心全意跟随主的人。迦勒的初次登场,是作为以色列十二个探子之一,被摩西派遣去侦察迦南。那时,对他的描述是「属犹大支派的……耶孚尼的儿子」(民数记13:6)。因此我们知道了关于他的两件事:他属犹大支派,他的父亲是耶孚尼。
至此,一切都很容易。但稍后,他在民数记中又被称为「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儿子」(民数记32:12)。基尼洗族是迦南地可怕的外邦部落之一(创世记15:19)。因此,迦勒血统上是外邦人,不是土生土长的犹太人。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解释了他的名字,迦勒在希伯来文的意思是「狗」,以色列人常常称外族人为「外邦狗」。像喇合、路得和许多其他外邦人一样,一只外邦「狗」加入了以色列,并被收纳进犹大这一皇室支派。尽管他生为外邦人,却领受了犹大支派的部分产业(约书亚记15:13)。诚然,在旷野的世代中,只有约书亚和迦勒活着进入迦南:一个是血统上的犹太人,一个是血统上的外邦人,二人并肩而平等地进入上帝赏赐的产业。
迦勒一再被称为对主全心全意,是偶然吗?当然不是。他已经被神和他的子民收养、欢迎和接纳,因此他归属于神和他的百姓。他拒绝巴力崇拜,在八十多岁的高龄仍然做主豪胆的战士。收养是一件强大而振奋人心的事,迦勒成为犹大之子是如此,我们成为神的儿女亦是如此。我们已经领受了这样的恩慈,如今我们归属于我们的父。
父透过圣灵倾倒在圣子身上的爱是扩展性的:它不仅使圣子珍爱父,而且还分担了父对外的心意。因此,耶稣以以赛亚书61:1-2为他侍奉的宣言:「主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因为耶和华用膏膏我,叫我传好信息给谦卑的人,差遣我医好伤心的人,报告被掳的得释放,被囚的出监牢。报告耶和华的恩年,和我们神报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圣子在圣灵的激励与赋能下,为父出使,带来他赐生命的父的祝福、自由和医治。
这对于那在基督里的人也是一样,神的儿女也蒙召进入这样的生命。他们的心被父的慈爱所充满,有圣灵赋予、不出于自己的能力,分享圣子的心肠,及他对软弱者和失丧者的怜悯。圣灵重塑了我们,使我们开始享受圣子的喜乐,就是像父一样关爱世界。这是神儿女的新脉动:分享圣子的喜乐、怜悯、心肠与关切。这与我们自然、属肉体的倾向完全不同,我们的自然倾向愈加减弱,而圣灵将永生注入我们里面,新人的倾向则日渐强健。
拿罪举例。我们已经向罪而死,保罗在罗马书6:2说,我们与基督同死,如今与基督一同复活,进入新生命。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尽管感觉起来并不总是真实,因为还有许多罪的残余!但圣灵在我里面恩慈地做工,我也开始主观上在每日经历中享受这一真相。我越认识到自己是神的儿女,越看到基督,就越向罪而死。罪仍然会吸引我,但不如过去一般有吸引力。我发现,旧的私欲在死去,而新的圣洁欲求在发芽生长。我发现自己渴望脱离罪得自由,而我过去是那么珍爱罪恶。我有了一颗新心,一颗神儿女的心,这颗新心具有不同的感受和渴望,如基督一样。事实上,我已经是一个新造的人:我有新的耳朵,具有不同的听力;我有新的大脑,具有不同的思维;我有新的双手,做出不同的行动;我有新的舌头,发出不同的言语。
希伯来书第二章形象描绘了分享圣子生命的美丽,那里引用诗篇22,我们读到耶稣自己对神说:「我要将你的名传与我的弟兄,在会中我要颂扬你」(希伯来书2:12;诗篇22:22)。你可以想象:长子被他的弟弟妹妹——神的众儿女包围,在圣徒的会中,他带领我们颂赞神。他是我们的终极敬拜带领者(参马太福音26:30;罗马书15:9)。他站在前面,唱神的颂歌,我们也跟着他颂赞。他说:「我要倚赖他」(希伯来书2:13;以赛亚书8:17),我们则齐声呼喊:「阿门!」
这幅图景呈现了基督与我们的关系,首生的长子不以称我们为弟兄姊妹为耻(希伯来书2:11)。他喜悦遵行父的旨意,随着圣灵作工,我们也分享他的喜悦。他在前面作为胜过世界、肉体和魔鬼的君王,我们在他身后分享他的得胜,看着罪倒在我们脚下,等候撒旦被完全粉碎。他是祭司,为他的百姓和世界代求;我们将手放在他的手中,与他一起祷告。他是先知,使世人认识父,我们也加入他的使命。
「基督已经做了他能做的,现在轮到我们做我们的部分了」,与这种令人疲惫的观念相比,这是何等令人振奋!我们并非被束缚于一项还债的任务,要偿还我们欠他的巨债。我们是与圣子联合,以便进入他的生命。我们的喜乐、祷告、使命、圣洁、受苦和盼望——都是分享圣子的生命。我们不仅仅被赐予一种叫做「永生」的东西,然后被派出去。我们并非肩负最终职责的先驱,他才是首生的长子,我们是活在他的气流中。
这意味着当你度过一生时,可以放心,你并非孤独地面对一长串的任务清单。不论你做什么,你都不是不可或缺的。你只不过是进入了圣子的生命,分享他的痛苦、关切、激情和喜乐,你是与他一起。
我们在苦难中喜乐
我们必须受苦,如果我们要分享基督的生命,这是显而易见。「亲爱的弟兄阿,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彼得前书4:12-13)。他是长子,是我们的先驱,他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以色列人跟随在约柜后面,穿过旷野、进入迦南,我们也跟随基督的脚踪行。我们要透过苦难进入荣耀。因此,你不能将苦难解读为「父不在乎」的信号,这绝对不是真相。相反,要记住那以你为儿子的勉励:「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他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希伯来书12:5-6;引用箴言3:11-12)。
并非我们所有的受苦都是某个行为的后果,需要神的管教(尽管有些时候确实如此)。这里的重点是,神甚至使用我们的受苦使我们最终蒙福。他在十字架上就是这么做:透过最黑暗的一日和最深的苦难,他最终推翻并击败了黑暗与苦难的根源。透过死亡,他击败了死亡;透过我们相对轻微的苦难,他可以击碎我们自私的独立和愚昧的失迷,使我们更像他自由得胜的爱子。对那些一瞥耶稣自由之美的人来说,这一盼望使他们充满喜乐。看见耶稣,就看到了摆脱罪那使人枯败的权势是何样的,我们也想像他一样!因此,在使徒行传第五章中,彼得和使徒在公会被打,他们离开时却「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并非挨打不痛,而是他们效法耶稣的渴望更加强烈。与基督的苦难有份,其中也有极大的喜乐。
我们在彼得身上看到两件事情,是世界无法解释或理解的。首先是先苦难后荣耀的模式。其次,更惊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先苦难、后喜乐。非也,对于基督和他的百姓来说,喜乐在一切苦难之前、之中和之后。基督在一切苦难以前就喜乐,在世界存在之前就如此(参箴言8:30),正是喜乐坚定了他受苦的心志(希伯来书12:2)。这也是他与我们分享的:一种先有的喜乐,使我们能够承担逆境。这是圣徒喜乐地为基督受苦的快乐秘诀:我们越是以基督为乐,就越乐意为他受苦。如史比士所言:
「我们讨基督喜悦的最好方式,便是显示我们乐于成为他肢体的一员,喜乐地领受他的供应。我们如此享受,就是尊崇他恩慈的供养。基督徒的目标就是常常在主里喜乐(腓立比书4:4)……假如我们不能与基督同享欢宴,我们如何为他做更难的事?如果我们不与他一同欢宴,就无法为他受苦;如果我们不与他一同喜乐、以他为乐,我们就无法为他受苦。」【4】
这意味着,如果基督徒要在面对苦难时承受得住,甚至欢欣鼓舞,那么他们必须首先认识耶稣。我们需要将眼目定睛于基督的荣耀,看到他是如何使人满足,以便我们爱他、渴慕他。只有当那时,我们才能真的在苦难中喜乐,因为那时我们才会深深渴望学像基督。
被击伤……并击败
正如在基督里受苦实际充满了喜乐,它也充满了最高涨的盼望。那圣经里第一次提到基督的受苦举例,神对蛇说:「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世记3:15)。这告诉我们关于基督的事:他是应许之子,是女人的后裔。但使徒保罗认为,这也适用于一切在基督里的人:「赐平安的神,快要将撒但践踏在你们脚下。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和你们同在」(罗马书16:20)。因基督徒是那些被带入基督的人,他既是被击伤的,也是击败仇敌的。与这位被击伤的基督联合,基督徒就进入了苦难的人生。基督徒被撒旦搅扰,面临世界的敌对,并愈加因里面自己曾经喜爱的罪而忧伤,基督徒面对着超乎寻常人生痛苦的苦难。然而,我们不仅一定会如基督一般得荣耀,而且即使在被击伤的当下,我们也与伟大的长兄一道,在做着击败仇敌的工作!每一次你在基督里喜乐、抵制罪恶,宣告并彰显基督的慈爱,你都是在高举基督的得胜,都是在击打蛇的头。这就是圣经的大图景:从不夸耀胜利,但一定胜券在握。撒旦只能伤我们的脚,我们却会粉碎他的头。「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哥林多后书4:8-10)。
最首要的身份
我在这一章要说的很简单:我们与基督联合,不仅是进入基督徒生命的入口,不仅是餐前的点心。它不是领我们进入一个关乎其他重点的生命,它本身就是基督徒生命的正餐和起居室。然而我们却很容易偏离焦点。对我来说,我发现我对时间的使用和分配,使得我认为我是我所行。我很容易不知不觉来到神面前,主要不是视自己为基督里神的儿子,而是一个成功人士或失败者,一个受欢迎或不受欢迎的人——取决于当天的情形。直言不讳地说,当我的身份不是由基督来定义,我发现自己就像膨胀的气球一般脆弱。当我以成功或受欢迎来定义自己,它们在我眼里就变得极重:我得到了,自我会膨胀;得不到,我就崩溃。当我的核心身份持续地定位在基督里,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形。因为基督昨日、今日、明日都是不变的。
这不仅仅是为了维持我个人的精神健康:当基督徒用基督以外的事物来定义自己,他们就会毒化周遭的空气。当他们渴望权力和名望,且得到了这一切,他们就会变得膨胀、自负,像流氓地痞一般作风。当他们得不到,又会变得苦毒、冷漠和易怒。不论是因成功而容光焕发,或是因不成功而丧气,都是太在乎错误的对象。用基督以外的事物定义自己,他们也变得不像基督,变得很丑陋。
因此,我们与基督的联合意味着深深更新我们的心灵,它会自动赋予我们新的地位,但要想深深感受到这一地位和身份,体会它是关乎我们自身最深刻的真相,这还需要持久的努力。它是信徒的首要身份,是真基督徒生活的唯一根基。为了我们的健康、喜乐和团契,我们必须武装起来,反对我们有任何其他身份定位的狡猾观念,不论是背景、能力还是地位。我们在父面前同享爱子的生命,这就是我们最根基、最首要的身份。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
这个比喻具有丰富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内涵和效力。它描绘出我们与基督的联合与相交,他是葡萄树,我们是枝子(约翰福音15:1-8)。在最亲密、最鲜活的联合中合而为一,没有距离。葡萄树不会吝啬任何汁液不给它的枝子,而是将自己所有的生命都倾倒给它们。
它使得基督徒生命的本质变得清晰易懂。离了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生命,也不会结果子(5节)。靠我们自己,不过是枯萎的木棍。如果你认为自己强大有能力,这会给你当头一棒。你一切的才华、心志和魅力能成就什么?不论什么情形,离了他,就什么都不是,或什么积极的果子都没有。这意味着,我们不当为了嫁接到葡萄树上或留在葡萄树上而努力结果子,相反,只有当我们从葡萄树领受生命,我们才会结果子。我们要做的就是留在葡萄树里面,然后圣灵那丰沃的汁液就会透过我们流淌,结出果实。
葡萄园丁,我们的天父,会修剪我们,使我们结出更多果实(2节)。这对于受苦的信徒而言是何等的安慰!因为园丁不是贪婪地修剪,以便让他的酒窖满盈。园丁是我们的父,葡萄树是他亲爱的儿子。当扫罗逼迫他的百姓时,耶稣是多么痛心:「扫罗,扫罗,为什么逼迫我?」(使徒行传9:4)。父不会无情地修剪,而是要使他的百姓脱离奴役,使他们多结果子,将葡萄树的生命带给他们。他的修剪一定是慈爱的。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留在葡萄树里?仅此而已?听起来好像太过被动,跟保罗完全不一样啊,他总是在争战和奔跑(提摩太后书4:7)!但当耶稣解释其中含义时,很显然,「留在葡萄树里」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动」,而是使「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7节);「常在我的爱里」(9节)。这是基督徒争战的中心阵地:让基督爱的福音成为我们的养分和食物。这意味着要用圣经充满我们,对圣经的无知就是对基督的无知。但它的意思还不仅如此,耶稣对那些「殷勤查考圣经」(约翰福音5:39)的人说,神的话不会存在他们里面,「因为他所差来的,你们不信」(约翰福音5:38)。因此,这意味着我们要带着一个目的读圣经:认识基督,爱他、信靠他,到他面前得生命(约翰福音5:40)。这意味着听别人讲基督、唱基督、透过基督的创造享受基督,并在爱与恩慈之举中传递基督的馨香。如此果子便会结出来。
人们只剩下最后一点担忧:父把「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2节)。这是否意味着,如果你作为基督徒不好好努力,就会「像枝子丢在外面枯干,人拾起来,扔在火里烧了」(6节)?非也,真枝子与葡萄树具有生命的鲜活连结,永远不会被砍掉。耶稣先前说过:
「差我来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约翰福音6:39-40)。「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约翰福音10:28)。
耶稣在受难前夜,在楼上房间里给了门徒葡萄树的比喻。那时,犹大刚刚离开去出卖他。这一处境下,重点非常明确:有些人尽管身居神的子民当中,最终却会显明,基督的爱从来不是他们的养分与食物。他们里面没有这样的汁液,当然不结果子。换句话说,那些枯死的枝子并非软弱、退后的信徒,而是最终显明他们从未与葡萄树有过真实鲜活的关系。
信徒则领受神所赐的确据。「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神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约翰一书5:13)。如果你还是担心你是否属于葡萄树,只要现在到基督面前来即可。「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约翰福音6:37)。到基督面前,明白使你安全地在他里面的,并非你的感觉或忠心,而是他慈爱和全能的拥抱。
求你用脸光照我们,使我们得救
既然基督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要享受的那一位,我们在他里面存活、行动、扎根,那么他必定也是敬虔的奥秘或秘诀。保罗写道:「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就是神在肉身显现,被圣灵称义,被天使看见,被传于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荣耀里」(提摩太前书3:16)。敬虔不是一种技巧、方法或习惯,敬虔的核心秘诀在于基督。罪就是不像基督,一切自我提升和增进道德的努力,没有基督,都是罪。只有透过认识基督、倚靠基督,我们才变得更像永生神,分享他的生命活力。
这意味着,首先,我们眼睛看哪里很重要。首要之事,便是我们的眼目充满了什么。无论什么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或用耶稣的话说,无论什么「留在我们里面」),它都会引导和塑造我们的每一个意念、动机和行为。你是你所见。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罗马天主教的忏悔礼中看到这个原则。十六世纪宗教改革之后,天主教试图重塑自己的秩序,便大力推行向神父认罪告解。他们认为,当人们承认自己的罪,便会被推动达到更加圣洁的地步。然而据福柯观察,实际发生的情形却相反,这不过使得人们更加视自己为罪人,愈加与罪人的身份认同。神父当然宣告了赦免,然而,这整个实践都将焦点放在认罪上。透过长期的聚焦,他们使自己越来越与本要逃离的罪捆绑在一起。(这并不是说自省本身是坏事,而是表明,关注自我、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并不是敬虔的秘诀。)
生命、义、圣洁和救赎,都是在耶稣里面找到,而且唯有那些注目耶稣的人才能找到。也许我该表述得更清晰一点:并非是我们看一下基督,大概知道他是什么样的,然后离开,努力使我们自己跟他一样;而是:我们正是透过看着基督变得像他。只要看着他,这种注视就具有革新的大能。如今,我们在信心中默想基督,就开始变得与他相像(哥林多后书3:18)。他的荣耀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当他第二次降临时,我们亲眼看到他,便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约翰一书3:2)。没有妨碍、没有遮盖,完全地亲眼看到荣耀的耶稣,具有荣耀的果效,会改变我们自己的全人。如今在圣灵中注视他,已经能使我们属灵上更加像他;而将来面对面见到他,将会使我们的身体与灵魂都最终与他一样。如今注视基督,就像在清晨看着晨星升起:迷人而充满希望。当下的光表明将要来的更加刺眼,这是预尝天堂的滋味。
采用光的语言十分合宜,因为注视耶稣的果效,就像荣耀的光照进黑暗:它光照我们的思想意念,使我们的脸发光,驱散我们的黑暗。这是恩典,是恩慈的审判。他完美的光照出我们的不完全,比任何律法更甚。它使我们更加看清自己。如加尔文所说:「人唯有首先仰望神的脸,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5】但它的功效不仅仅是揭露,而且还胜过我们的不完全,释放我们得自由。它比任何自我提升的努力都更能治愈我们,司布真说,就像温暖的阳光融化我们心中的冰霜:
「没有什么比方比阳光融化冰雪更好。你在一天早晨醒来,发现所有的树木都被白雪覆盖,整个街道白茫茫的一片,白雪覆盖了地上的万物。然后,太阳升起了,它的光线发出柔和的温热,几个小时之后,哪里还有雪呢?全都融化了。你若是雇了一千辆马车和机器来扫雪,也不会像太阳这么有效率。太阳让雪融化,消失不见。这就是我们的主在新创造中所成就的:他的爱照亮灵魂,他的恩典更新我们,旧事已过,自然消融……他蒙福的脸以恩典和真理光照我们,如太阳的光与热。他融化了罪的冰锁链,带来春天的恩典,新芽与花苞的新样。」【6】 或者如保罗所言:「因为神救众人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教训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提多书2:11-12)。也就是说,正是神天上的恩典在基督里显明,使人心从属世的情欲转向敬虔的情感。当依靠自己、自我提升的努力导致我们耽于自我,因此本质上使我们没有爱,神在基督里的恩慈却吸引我们的心转离自我、转向他。唯有基督的爱具有解开人心的大能。
既然如此,现代基督教就似乎存在一个令人担忧的漏洞。我们琐碎的生活使我们埋头忙碌,眼目低垂,远离基督。大卫·贝炳顿(David Bebbington)教授认为,福音派的四大标志之一便是行动主义。他或许说的没错。诚然,你不必自我定位为福音派,也可以是一名行动主义者。尽管行动主义本身不是坏事(毕竟基督徒是一群有使命的人),但它却充满了自我倚靠的倾向。难怪如今基督徒的一个常见特征便是一种耗尽了的倦怠感。
解决之道何在?我们可以继续埋头苦干,推荐更好的时间管理术,更平衡的生活,等等。但这些不过是缓释,不会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必须处理属灵倦怠的根源,对此,约翰·欧文开出了下面的处方:「我们是否感到自己里面的恩典在衰退?变得枯竭、冷淡、不冷不热,一种属灵的愚钝和麻木感向我们袭来?……我们需要确信,要想从这种光景中得救和得医治,唯有一种方法,那就是透过信心更新对基督的荣耀的认识,稳固地扎根在里面。持续地注视和默想基督及他的荣耀,使它革新的大能激活一切的恩典,这是这般光景的唯一解决之道。」【7】
实际上,欧文发现,默想基督的果效甚至比上述更大。欧文是一个历经苦难和心碎的人。17世纪50年代,他曾是牛津大学的副校长,很有成就,具有卓越的影响力。但在他人生的下半生里,他却被新政府排挤到社会边缘,遭受束缚和恐吓。不仅如此,他还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孩子——一共有11个,还加上自己的妻子玛丽。头十个孩子去世后,他这样写道:「定睛默想基督的荣耀,可以安慰心灵,使思想得平静……它将信徒的心思意念,高举到今世的困苦之上。它是神的解药,可以驱除苦难中一切的毒素,若非如此,这些毒素必会混乱和奴役他们的灵魂。」【8】死亡、罪、悲伤、奴役、绝望:在基督里面都有解药。
注:
1.《哥林多前书注释》约翰.加尔文 著,1:9。
2.《约翰福音注释》约翰.加尔文 著,6:26。
3.《马丁.路德作品集》,31:298。
4.《史比士作品集》,2:34。
5.《基督教要义》,约翰.加尔文 著,1.1.2。
6.《基督荣耀的成就》(Christ's Glorious Achievements)司布真著,爱丁堡与宾州卡莱尔真理旌旗出版社(Banner of Truth)2014年出版,94-95页。
7.《约翰.欧文作品集》,1:395。
8.《约翰.欧文走贫瘠》,1: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