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章概览
1.圣经是怎样写成的?
a.所用物料
b.古代书籍的形式
c.书写体的种类
d.分法
2.谁决定圣经包括什么?
a.“正典”的意思
b.列入正典的测试
c.基督教正典(新约)
d.旧约正典
1.圣经是如何写成的?
许多人都想知道圣经的背景、怎样划分、用什么物料制成。以下部分帮助你熟悉圣经的结构,更清楚掌握圣经怎样汇集成书。
A. 所用物料
a1. 书写物料
a2. 蒲草纸
许多古代手稿 ( 即经文的手抄本 ) 散失,主要是因为用来书写的物料容易损毁。布鲁斯 (F. F. Bruce) 写道,所有……亲笔手稿都早已散失了。这是用蒲草纸书写的必然结果,因为……只有情况非常特别,蒲草方能保存一段长时期。” (Bruce, BP , 176)
在圣经时代的书写物料 , 最常用的就是用蒲草制成的蒲草纸。这种芦苇草生长 在埃及和叙利亚水浅的湖和河流之中。大量的蒲草纸曾透过叙利亚的比布罗斯( Byblos )港输出。据推断,书本的希腊文“ biblos ”是从这个港口得名的。纸的英文“ paper ”则是由蒲草纸的希腊字“ papyros ”而来。( Ewert, ATMT , 19-20)
《剑桥圣经历史》( The Camftnyge History of the Bible )解释把蒲草制成书写物料的过程:“先去掉芦苇的茎,把芦苇剪成狭窄的长条状,然后把两层纵横交替的芦苇条子打压成纸张的形状。风干后,用石头或其它工具把较白净的一面磨得光滑。根据皮里纽( Pliny )记载,在新王朝时期之前找到的蒲草纸有好几种品质,厚度和表面的光滑程度也不一;而新王朝时期的纸张则通常是十分薄,且是半透明的。”( Green slade, CHB, 30)
最古老的蒲草残片可追溯至主前 2400 年。( Greenlee, INTTC, 19 )最早期的手稿是用蒲草纸写成的,很难保存至今,除非是在气候干旱的地区如埃及的沙漠或洞穴, 如发现死海古卷的昆兰洞穴。
直至主后二世纪左右,蒲草一直广为人使用。( Greenlee, INTTC, 20)
a3. 羊皮纸
羊皮纸 (parchment) 就是“经过处理的绵羊、山羊、玲羊或其它动物的皮”。这些兽皮“被剃刮干净”,用以制成更耐用的书写物料。布鲁斯补充,“羊皮纸的英文‘ parchment '一词是出自小亚细亚的别迎摩( Pergamum )城,因为这种书写物料的制作曾一度跟这个地方有特别的关系。”( BmCe, BP, 11 )
a4. 牛皮纸
牛皮纸( vellum )就是指由小牛皮制成的书写物料。牛皮通常被染成紫色。事实上,我们现今手上某些手稿就是写在紫牛皮上的。写在染色牛皮上的字通常都是金色或银色。
按葛林理( J. Harold Greenlee )记载,最古老的皮卷可追溯至约主前 1500 年。 (Greenlee, INTTC, 21)
a5. 其它书写物料
陶片:这种没有上釉的陶器十分受大众欢迎,术语称之为“ potsherd ”。在埃及和巴勒斯坦地都发现大量陶片。(伯二 8)
石:考古学家发现,在普通的石头上留下铁笔造成的铭刻。
泥版:泥版上以尖锐的工具刻字,待泥版干透后就能永久保存记录 ( 耶十七 13;
结四 1) 。泥版是最便宜且是其中一种最耐用的书写物料。
蜡版:就是一块扫上蜡的平面木版 , 以铁笔在上面刻字。
a6. 书写工具
凿:一种铁制、用以在石块上刻字的工具。
金属笔:“一种有三个平面的工具,笔尖削平,用以在泥版或蜡版上刻字。” (Gei sler, GIB, 228)
笔:一根“由约六至十六寸长的灯心草( Juncus maritimis )制成的尖头戸笔,末端 削成扁平的凿子形状,以宽窄的平面写出粗幼不同的笔划。芦苇笔在主后 1000 年的最初期在美索不达美亚地区使用,很可能是在那地区发明;至于羽毛笔则似乎是源自主前三世纪的希腊人。”(耶八 8 )( Greenslade, CHB, 31 )这种笔可以在牛皮纸、羊皮纸和蒲草纸上书写。
墨:古代世界的墨通常是混和了“炭、树胶和水”而成的。( Bruce, BP, 13)
B.古代书籍的形式
把蒲草纸粘合一起,然后用木棒把长长的一卷蒲草纸卷起来,就形成卷轴( scroll )。卷轴的大小因实际的应用而受限制。文字通常只能写在卷轴的其中一面;双面书写的卷轴称为“ opisthograph ” ( 启五 1) 。据称某些卷轴可长达 43 米,但一般的 卷轴只有 6 至 9 米长。
难怪古代亚历山太图书馆的专业编目员卡利马科斯( Callimachus )这样说 : “一本厚书是一大麻烦。”( Metzger, TNT, 5 )
翻页书( codex ):为方便阅读,令书本较为轻巧,古代人开始把蒲草纸一页一页 地结合起来,并在纸的两面书写。葛林理指出,基督教的传播是发展翻页书的主要原因。
C.书写体的种类
c1. 大楷体
根据新约学者莫志杰 (Bruce Metzger)/ 文学作品……是以一种较正规的、称为 大楷体 (uncial) 的书写风格写成。这种‘工整字体'的特点在于书写的人谨慎仔细地 写出字母,每个字母之间都有一点距离 , 就好像〔英文〕的大楷字母一样。” (Metzger, TNT, 9)
贯斯乐和尼克斯指出,“一般认为,新约最重要的手稿就是被推断为四世纪或以后的大楷体抄本。这些手稿差不多紧随着君士坦丁归信并在尼西亚会议( 325 年)授权复制圣经后出现。”( Geisler/Nix , GIB , 391 )
两部最古老和最有价值的大楷体抄本或许就是《梵蒂冈抄本》( Codex Vaticanus, 约主后 325 - 350 年)和《西乃抄本》( Codex Sinaiticus ,约主后 340 年 ) 。
c2. 小楷体
小楷体是“为了印制书籍……以较细小的字母连续书写〔字字相连〕的字体”,它是约在主后九世纪初形成的。( Metzger, TNT , 9)
c3. 字距和元音
在希腊手稿中,字与字之间并没有空位;而原本的希伯来圣经则没有元音,直到主后五至十世纪之间,马所拉学者才把元音补上。
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以上两种做法都有点古怪,又令人混淆。但对于古代人而言,希腊文或希伯来文就是他们的母语,这些做法都是正常和清晰明白的。犹太人并不需要把元音也写出来;他们学习自己的语言时,已懂得怎样发音和理解。
同样,对说希腊语的入而言,字与字之间没有空位也不妨碍他们阅读。莫志杰解释:“在那种语言,希腊的本土字只能以一个元音 ( 或复合元音 ) 或以、及希腊字其 中一个子音作结,只有非常少数是例外,这是一个法则。此外,我们也不须假设,连续书写( scriptio continua )会对阅读构成障碍,因为古代人显然习惯高声朗读,即使只有一个人独处时也一样。因此,虽然字与字之间没有空位,但高声把音节逐一朗读,很快就能习惯阅读连续书写的句子。” (Metzger, TNT, 13)
D.划分法
1. 书卷划分法
参见下面关于“正典”的部分。
2. 章的划分法
a. 旧约
第一次的划分法早在被携巴比伦时期(始于主前 586 年)之前已经作出。五经被分为 154 组,称为 SedaAn, “目的在为三年一循环的读经安排,提供足够的经课。”( Geisler,GIB,339 )
在被提巴比伦时期内、主前 536 年前,五经被“分为 54 个段落,称为……后来再细分为 669 个段落,以作参考用。这些段落被用作以一年为一循环〔的读经安排〕。”( Geisler,GIB,339 )
约主前 165 年 , 称为先知书的旧约书卷亦已分段。
最后在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之后 , 希伯来经文大致上根据新教的旧约圣经分章法。这种分章法首次见于 1330 年出版的圣经页边。 '' ( Geisler,GIB,339 )
b. 新约
早在尼西亚会议( 325 年)之前 , 希腊文圣经已被分段,首次分段的时间可能早至主后 250 年。
最古老的分章法始于约主后 350 年,并出现在梵蒂冈抄本的页边。可是,这些段落却远较我们现今的章为短。例如:在现时的圣经 , 马太福音分为 28 章 , 但在梵蒂冈抄本却分为 170 个段落。
贾斯乐和尼克斯写道:“一直到了十三世纪,这种分段法才有所改变,且是渐渐地改变。巴黎大学的教授及后来成为坎特泊雷大主教的兰顿( Stephen Langton )把圣经分段,成为现今的分章法(约 1227 年)。那是在活字印刷发明之前的事。自从威克里夫圣经( 1382 年)遵循那个模式以来,那些基本的划分法实际上已成为迄今出版的圣经的基础。”( Geisler,GIB,340 )
3. 节
a. 旧约
在旧约,第一个显示节的划分符号“不过是字与字之间的空位,因为整卷书的字都是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 ……在被擴巴比伦时期之后,为了方便公开宣读和批注,便加上空位以示停顿,到后期才加上其它标记。这些‘节'的标示并没有固定的规格,各处的方式都不同。一直到了约主后 900 年,这些标记才得以统一。”( Geisler,GIB,339 )
b. 新约
直至六世纪中叶,才出现跟现今新约圣经相近的显示节的标记。这些标记其实是随着章的分法而发展出来的,“显然是试图进一步方便参考并公开宣读。第一次印有标记的是由巴黎的印刷商史蒂芬斯丁( Robert Stepharms )在 1551 年出版的第四版希腊文新约圣经。这种分节法在 1557 年被惠廷厄姆( William Whittingham )引进英文的新约圣经。史蒂芬斯丁在 1555 年把他的分节法引入拉丁文武加大译本,一直沿用至今。”( Geisler,GIB,341 )
2. 谁决定圣经包括什么?
如何决定哪些书卷可以成为圣经的部分,这是关乎正典地位的问题。触觉敏说的人都想知道 , 为什么有些书卷被列入正典,另一些书卷却遭摒弃。
A.“正典”的意思
“正典”的英文 canon 的字根是 reed (意即“芦笔”,英文为 cane, 希伯来文 ganeh, 希腊文为 kanon )。芦苇被用作量度尺,故衍生“标准”的意思。
第三世纪的教父俄利根( Origen )用了“正典一字来指到我们称之为‘信仰的准则',就是我们在衡量和评估时所依据的标准”。后来,这个用词指到一份“名单”或“指针”( Bruce,BP , 95 )。用在圣经之上,正典就是指“一份官方接受的书卷清单”。( Earle,HWGOB,31 )
必须留意的是,教会并没有创制正典,并没有决定哪些书卷可以称为圣经——神所默示的话。相反,教会识别或发现了哪些书卷才是由神默示而成书的。换言之一本书并不会因为受到神的子民接纳而成为神的话。相反,书卷受到神的子民接纳,因为书卷是神的话。意思是,赋予这本书的神圣权威,是神而不是神的子民。他们不过是识别出神赋予书卷的神圣权威罢了。”( GeiSler/Nix,GIB,210 )下表有助阐明这个重要的原则。( Geisler,GIB,221 )
正确的观念 |
不正确的观念 |
教会决定正典 |
教会发现正典 |
教会是正典之母 |
教会是正典之子 |
教会是正典的执法官 |
教会是正典的执行者 |
教会制订正典 |
教会是识别正典 |
教会是正典的裁判官 |
教会是正典的见证人 |
教会是正典的主人 |
教会是正典的仆人 |
B.列人正典的测试
根据圣经及教会历史文献,我们可以找到至少五个原则,指导人识别收集真正由神默示的书卷。贾斯乐和尼克斯把这些原则胪列如下( Geisler/Nix,GIB,223-231 ):
1. 这卷书是否由神的先知所写?如果是由神的代言人所写,那么这卷书就是神的话。”
2. 作者是否得到神以行动确认?许多时候都会有神迹把真先知和假先知分别出来。“摩西得着行神迹的能力,证实他从神所得的召命(出四 1-9 )。以利亚藉着一次超自然的作为,胜过巴力的假先知(王上十八)。至于耶稣,‘神藉着〔他〕……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他证明出来'(徒二 22 )……神迹就是神以行动证明,他藉着先知向子民传讲他的话。他所讲的道有兆头作证,他的信息由神迹确认。 "
3. 那段信息所讲的是否神的真理?“神既不能背乎自己(林后一 17-18 ) , 也不说谎(来六 18 )。因此,虚谎的书不会是神的话。”基于这类理由,教会的教父坚持一个原则 : “如有疑问,就把这卷书丢弃。 " 这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识别出正典书卷。”
4. 这卷书是否带着神的大能?“教父相信神的话是‘活泼和有功效的'(来四 12 ) , 因此在教化(提后三 17 )和传福音(彼前一 23 )方面必有转化的能力。如果一卷书的信息不能达到指明的目标,如果没有改变生命的大能,那么,神显然就不支持这卷书的信息。”( Geisler,GIB,228 )神转化的大能是一个有力的指针,证明某一卷书带着他的印记,代表他的确认。
5. 这卷书是否受神的子民接受?“保罗谈到帖撒罗尼迦人说 : ‘为此,我们也不住地感谢神,因你们听见我们所传神的道就领受了;不以为是人的道,乃以为是神的道。'(帖前二 13 )不论后来对某卷书的正典地位有什么争论 , 最能够鉴定该书是否带有先知权柄的,就是那些认识写书的先知的人。因此,即使某些书卷后来惹来许多争议,最具决定的证据还是这卷书原初受当代信徒接纳的程度。 " ( Geisler, GIB,229 )若一卷书被神的子民接纳为神的话,搜集、阅读和使用,这卷书就被视为正典。这种做法在圣经也是常见的。其中一例就是使徒彼得承认保罗的作品为圣经,与旧约为同等的。(彼后三 16 )
C.基督教正典(新约)
1. 新约正典的验证
分辨某卷书是否属于新约正典的基本因素就是这卷书是否由神默示,而针对这一点的主要验证就是使徒性。贾斯乐和尼克斯写道 : “套用新约的说法,教会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弗二 20 ),基督应许使徒和先知,要透过圣灵指示他们‘一切的真理'(约十六 13 )。圣经记载,耶路撒冷教会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徒二 42 )。把使徒性一词应用在正典测试上,不一定是指到‘使徒是作者',或该书‘是在使徒的指示下写出'。”( Geisler/Nix,GIB,283 )
他们继续指出,“更好的做法似乎是认同高森( Louis Gaussen )、华菲德( B.B.Warfield )、霍奇( Charles Hodge )、凯利( J.N.D.Kelly )及大多数新教徒的见解:正典的主要测试是使徒权威或使徒的认可,而不独是分辨该书是否由使徒所写。”( Geisler/Nix,GIB,283 )
史顿候斯( N.B.Stonehouse )指出新约所提及的使徒权威从不与主的权柄分开。新约书信一致承认,教会只有一个绝对的权威,就是主自己的权威。每当使徒以权柄说话,他们就是在运用主的权柄。因此,举例说,保罗为自己的使徒权柄辩解时,是把自己的宣称直接而单单地建基于主对他的差遣之上(加一至二);他声称有权柄管理教会的生活时,又指出自己是凭着主的权柄说话,即使没有记载显示主曾亲自说那些话(林前十四 37 ;参林前七 10 )。”( Stonehouse,ANT,117-118 )
莫约翰( John Murray )察觉到 : “只有一位本身已具有权威、能在新约中说话的,那就是主自己。”( Murray,AS,18 )
2.新约正典书卷
2-1. 搜集正典书卷的原因
a. 正典是先知的话
最初搜集和保存神所默示的书卷的原因是 : 正典是先知的话。即是说,既然正典是由神的使徒或先知所写的,就必定是有价值的;既然是有价值的,就必须好好保存。这种想法显然在使徒时代已经出现,因为信徒已开始搜集和传阅保罗的书信(参彼后三 15-16 ;西四 16 )。( Geisler , GIB,OT )
b. 初期教会的需要
教会需要知道应该阅读和尊崇哪些书卷,并且在一个普遍敌视他们的社会和宗教环境 , 信徒要把哪些书卷的教训应用到他们各种不同的、往往是危机四伏的生活景况中。他们要面对许多问题,因此必须确定哪些书卷拥有权威,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c 异端兴起
早在主后 140 年,异端分子马吉安( Marcion )已制定了一份不完整的正典名单,并四出推广。教会需要搜集所有属于新约的书卷,以抗衡他的影响力。
d. 伪冒作品的流传
许多东方教会在崇拜时使用的书卷都肯定是伪冒的。这情况急切需要确立正典。
e. 宣教
“基督教迅速传到其它国家,有需要把圣经翻译成当地的语言……早在第二世纪上半叶,圣经已译成叙利亚文和古拉丁文。但宣教士根本无法翻译一本未被确立的圣经,所以,究竟哪些书卷真正属于具权威的基督教正典这个问题,就受到关注了。”( Geisler,GIB,278 )
f. 逼迫
公元 303 年,罗马大帝戴克里先下谕旨,销毁基督徒的神圣书卷。试问谁会为一部可能是宗教性、却非神圣的书卷而牺牲呢?基督徒需要知道哪些书卷才是真正的神圣书卷。
2-2. 正典的确认
a. 亚历山太的亚他那修
我们现今的新约书卷名单最早可追溯至亚他那修( Athanasius, 主后 367 年)。他在一封给教会的节庆书信之中提及这份名单 , 他写道 : “我要再次不厌其烦地谈及新约的各卷书。包括四卷福音书: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然后是使徒行传和七封书信(称为大公书信):一封是雅各的,两封是彼得的,三封是约翰的,其后还有一封是犹大的。此外,有十四封是保罗的,按次序为:致罗马入书,两封致哥林多人书,之后是致加拉太人书,接着是致以弗所人书,然后是致腓立比人书、致歌罗西人书,之后是两封致帖撒罗尼迦人书,然后是致希伯来人书,再次是两封致提摩太的信,一封致提多,最后一封致腓利门书。在这一切之外,再加上约翰的启示录。”( Athanasius,L,552 )
b. 耶柔米和奥古斯丁
在亚他那修发出这份名单后不久,耶柔米( Jerome )和奥古斯丁( Augustine )!仿效他,把新约正典定为 27 卷书。( Bruce,BP,112 )
c. 坡旅甲及与他同时代的人
坡旅甲( Polycarp ,主后 115 年)、亚历山太的革利免( Clement of Alexandria ,约主后 200 年)及其他早期教父,谈及新旧约圣经的书卷时,都用了“正如这些经文所说”这句话。
d. 殉道者游斯丁
殉道者游斯丁( Justin Martyr, 主后 100-165 年)在他的《护教书一》( First Apofagy 1.67 )提到圣餐:“称为星期日的那一天,所有住在城市或多郊的人都聚集在一处,尽量宣读使徒的回忆录或先知的著作。宣读完毕后,主持人会作出训勉,并邀请会众仿效这些美善的事。”
他与蔡福( Trypho )的《对话录》( Dialogue, pp. 49, 103, 105, 107 )之中,每当他引述福音书时,都会加上“经上记着”这个公式。无论是他或是蔡福,都必定知道“经上记着”是什么意思,又知道那是指着神所默示的经文而说的。
e. 爱任纽
对于爱任纽( Irenaeus, 主后 180 年)的影响力,布鲁斯写道:
他提出的证据如此重要,是由于他〔爱任纽〕与使徒时代相连,又与教会有密切关系。他在小亚细亚成长,受教于约翰的弟子坡旅甲门下,在主后 180 年成为高卢( Gaul )的里昂( Lyons )的主教。从他的著作证实,被确认为正典的包括四福音;使徒行传;罗马书、哥林多前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彼得前书和约翰一书;启示录。在他的论文《真道辩》( Agaiart Heresies, Ⅲ , ii, 8 )显示,到了主后 180 年,四福音这个观念在基督教世界已成为公认的事实,更被视为像指南针的四个方位或四个方向的风那么显而易见和毋庸争辩。( Bruce, BP, 109 )
f. 伊格那丢
伊格那丢( Ignatius ,主后 50-115 年)写道:“我不想像彼得和保罗那样命令你们,因为他们是使徒。”( Trall.3.3 )
g. 教会会议
布鲁斯指出,“当一次教会会议:即主后 393 年的希坡会议( Synod of Hippo ) 终于列出新约的 27 卷书时,会议并没有把它们未曾拥有过的权威赋予它们,而是纯粹把它们早已确立了的正典地位正式记录下来。(四年后的第三届迦太基会议再次公布了希坡会议的议决。)”( Bruce , BP , 113 )
自此以后,罗马天主教、新教或东正教会都没有就 27 卷被接纳为新约正典的书卷作出激烈的争辩。
2-3.正典的分类
新约正典书卷的分类如下:
福音书:
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历史书:
使徒行传
保罗书信:
马罗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撤罗尼迦 - 前书、帖撒罗尼迦 - 后书、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希伯来书、提多书、腓利门书。
普通书信:
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犹大书。
预言:
启示录
2-4.新约次经:
a. 次经名单
《托巴拿巴名书》( Epistle of Pseudo-Barnabas 主后 70-79 年)
《致哥林多人书》(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 约主后 96 年)
《古代训诫》(Anciint Homity ),又名《革利免—书》(Second Epistle of Clement, 约主后120-140年)
《黑马牧人书》( Shepherd of Hermas ,约主后 115-140 年)
《十二使徒遗训》( Didache, Teaching of the Twelve ,约主后 100-120 年)
《彼得后耶录》( Apocalypse of Peter ,约主后 150 年)
《保罗与特格拉行传》( The Acts of Paul and Thecla ,主后 170 年)
《致老底嘉人书》( Epistle to the Laodiceans ,第四世纪 ? )
《希伯来人福音》(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the Hebrews ,主后 65-100 年)
《坡旅甲致腓立比人书》( Epistle of Polycarp to the Philippians, 约主后 108 年)
《伊格那丢书信》( The Seven Epistles of Ignatius ,约主后 100 年)
以上不过是部分被塀弃的伪冒作品。( Geisler, BP, 297-316 )
b.次经不被接纳的原因
贾斯乐和尼克斯总括这些书卷不被列入正典的原因:“( 1 )次经不过是在某些地区及某一段短时间内得到认可。( 2 )次经大部分连半正典的地位也达不到 , 不过是附加在不同的手稿以内,或是在目录之中被提及。( 3 )在讨论正典的主要会议或教会会议之中,次经都没有被纳入新约默示书卷之列。( 4 )次经大部分得到有限度的认可,是由于次经被正典书卷所提及(例如:西四 16 提及一封给老底嘉的信),或是因为次经自称是使徒的作品(例如 : 《保罗行传》)。这些问题一旦厘清,这些书卷毫无疑问就不属正典了。”( Geisler, BP, 317 )
D.旧约正典
1.雅麦尼亚理论
许多学者建立了一套理论,指犹太拉比于主后 90 年在雅法附近的雅麦尼亚召开会议,最终取得共识,分辨出哪些书卷可以纳入希伯来正典,哪些不能。这个理论的问题在于,雅麦尼亚的聚会事实上并没有得出这两顶结果。拉比没有确立正典,而是“就某几本正典书卷提出质疑。遭议会否决的书卷本来就不属于正典。议会首要关注的是确立某几卷书本有的正典地位,而不是把新的书卷纳入正典之内。”( Ewert, ATMT, 71 )拉比所讨论的问题是环绕着以斯拉记、箴言、传道书、雅歌、以西结书。“然而,要强调的是,虽然拉比就这几卷书提出了问题 , 但没有想过把书卷从正典中剔除。雅麦尼亚的会议不甚着重讨论‘把某几卷书纳入正典 , 而是确立书卷本有的正典地位。”( Ewert, ATMT, 72 )
罗列( H. H. Rowley )写道:“事实上,究竟应否称之为雅麦尼亚会议也成疑问。我们知道拉比曾聚集一起讨论问题,却不知道有没有得出正式或具约束力的议决;那一次讨论很可能是非正式的,但会议仍然有助落实并巩固那个犹太传统。”( Rowley, GOT, 170 )
圣经学者埃伟特( David Ewert )解释,事实是“一部〔旧约〕书卷的权威并不是源自人,也不是源自拉比组成的议会。这些书卷是神所默示的,从一开始便带有权威的印记。犹太群体长期使用这些书卷,已令这些书卷的权威得到确认,到了适当的时候便自然被列为正典书卷。”( Ewert, ATMT, 72 )
2.被确认的正典
证据清楚支持一个理论,就是希伯来正典在主后一世纪末之前已经得以确立 , 几乎可以肯定在主前四世纪至主前 150 年间已开始被确认。这个结论的主要根据是来自犹太人本身——他们相信自主前四世纪开始神便不再直接开口说话了”。( Ewert,ATMT,69 )换言之 , 再听不见先知的声音。没有从神而来的话,意思是再没有新的话来自神。没有了先知,就不可能从神启示的经文。
两约之间时期(由旧约完结至新约事件之间约 400 年的时期),埃伟特察觉到:在《马加比一书》十四章 41 节,我们读到西门成为领袖和祭司,‘直至一个可靠的先知兴起而较早前他又提到‘自从先知不再向他们显现'以色列经历从未遇过的悲伤。《巴录二书》的作者诉说‘先知已经沉睡了'( 85:3 )。在先知时期完结之后所写的书卷,都被视为处于圣经的范围以外。”( Ewert, ATMT, 69-70 )
最后成书而又被确认为正典的书卷就是玛拉基书(写于约主前 450-430 年)及历代志(成书于主前 400 年之前)。( Walvoord, BKCOT , 589 )这两卷书与其余的希伯来正典书卷都可以在《七十士译本》( Septuagint )中找到——《七十士译本》是希伯来正典的希腊文译本,成书于主前 250 至 150 年间。( Geisler,GIB,24 ;另见 Ewert, ATMT, 104-108 及 Wurthwein, TOT, 49 - 53 )
布鲁斯确实,传统上,希伯来圣经的书卷共有 24 卷,分为三大类。”( Bruce, CS , 29 )这三类为律法、先知书、著作。下表是希伯来正典书卷的分类,这分类在许多著作中也可找到,例如现代版本的犹太人旧约圣经。(参考根据马所拉文本印制的 The Holy Scriptures 及 Biblia Hebraica , Rudolph Kittel , Paul Kahle 〔 eds. 〕 . )
律法( Torah ):创世记、出埃及记、撒 . 母耳记、民数记、申命记。
先知书( Nebhim ):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早期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十二先知书(后期先知书)。
著作( Kethubhim 或 Hagiographa ):诗篇、箴言、约伯记(诗书)、雅歌、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以斯帖记、传道书〔五卷( Megilloth )〕、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历代志(史书)。
虽然基督教会有同样的旧约正典 , 但书卷的数目却不同,因为我们把撒母耳记、列王纪、历代志、以斯拉、尼希米记各分为两卷;同时,我们又把犹太人结集为一、称之为“十二先知书”的小先知书加以细分。教会也改变了书卷的次序,舍弃官方列出的次序而按主题编排。( Geisler, GIB, 23 )
3.基督为旧约正典作证
a. 路加福音二十四章 44 节
吃最后晩餐的时候,耶稣告诉门徒:“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透过这句话,“他指出希伯来圣经是分为三个部分的:律法、先知书、‘著作'(经文称为‘诗篇',可能是因为诗篇是这部分的第一卷书 , 又是最长的)。”( Bruce, BP, 96 )
b. 约翰福音十章 31 至 36 节;路加福音二十四章 44 节
耶稣所反对的是法利赛人的□述传统(可七;太十五),而不是他们对希伯来正典的观念。( Bruce,BP,104 )“没有证据显示,他和犹太人之间曾就任何一卷旧约是否属于正典而产生争拗。”( Young, AOT, 62 )
c. 路加福音十一章 51 节;马太福音二十三章 35 节
“从亚伯的血起,直到被杀在坛和殿中间撒迦利亚的血为止。”耶稣这话确认了旧约正典的范围。亚伯是圣经记载的第一位殉道者(创四 8 );撒迦利亚则是按希伯来旧约的次序,最后一位被提及的殉道者,他在向百姓说预言时,“在耶和华殿的院内”被石头打死(代下二十四 21 )。在希伯来正典中,创世记是第一卷书,历代志则是最后一卷。所以,耶稣基本上是说 : “从创世记到历代志”,或按照我们的次序:“从创世记到玛拉基书”,从而确认了整部希伯来正典都是由神所默示、带有神的权柄。( Bruce, BP, 96 )
4.经外作者的见证
a. 传道经的序言
最早提及旧约圣经的三分法,可能就是《传道经》的序言(约主前 130 年)。那篇序言是由作者的孙儿所写,他提及“律法、先知书、先祖的其它书卷”,显示希伯来正典是分为三部分。( Young, A0T, 71 )
b. 斐罗
“在基督的时代之后不久(约主后 40 年),斐罗证明了旧约的三分法,他提到律法、先知书(或预言) , 以及‘带来知识和培育敬虔态度的诗歌和其它作品'。”( Geisler, GIB, 246 )
c. 约瑟夫
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主后一世纪末)也谈及三分法。有关希伯来圣经,他写道:
我们的行动足以证明我们对本国的那些书卷是何等尊重;无数个时代都已经过去,却没有人胆敢加添或删减什么,也不敢作丝毫改动。相反,所有犹太人自出娘胎便自然认为这些书卷包含了神圣的教义,要固守它们,并且在必要时甘愿为它们而牺牲。我们在被虏的时候,经常有许多国民在剧院广场上忍受折磨、受刑罚至死,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但他们也不会说半句话,诋毁我们的律法甚或否认包含这些律法的记载。( Josephus, FJAA, 609 )
d. 他勒目
他勒目是一部古老的作品,“搜集了拉比的律法、对摩西律法所作的决定及诠释”,以保存犹太人的□述传统。( White, T, 589 )其中一部他勒目的汇编约在主后 350 至 425 年于耶路撒冷成书。另一部较详尽的他勒目汇编则约在主后 500 年于巴比伦尼亚成书。每一部汇编都是根据它成书之地命令,例如:以上两部分别称为耶路撒冷他勒目和巴比伦他勒目。
1. 《土西他 - 论洗手》( Tosefta yadaim 3:5 )记载:“福音书和异端的书卷不会令双手不洁;便西拉的书以及一切自他的时代开始所写的书都不属正典。”( Pfeiffer, IOT, 63 )—本书令双手不洁,意思是指那本书是由神默示,因而是圣洁的。接触圣典的人必须在触摸过圣卷之后洗手。“拉比宣告圣经会令双手不洁 , 从而保护它免受人轻忽或不敬地对待,因为若每一次接触圣经之后都必须洗手,明显地就没有人会随随便便地接触它。”( Beckwith, OTC, 280 )不能符合这要求的就不是从神而来的。这段文字所宣称的是,只有被纳入希伯来正典的书卷方能称为神的话。
2. 文献( Seder Olam Rabba 30 )指出 : “直到那个时候〔亚历山大大帝兴起、波斯王国灭亡之时〕,先知都是透过圣灵发预言。自此之后,‘要侧耳倾听智者之言'。”( Beckwith, OTC, 370 )
3. 文献( Tbs. Sotah 13:2:barata in Bab . Yoma 9 b , Bab . Sotah 48b and Bab . Sanhedrin )提到“在哈该、撒迦利亚和玛拉基这些后期先知死后,圣灵再没有在以色列发言。”( Beckwith, 0TC, 370 )
e. 撒狄的主教墨利托
墨利托制订了基督教圈子中首个旧约书卷的名单(约主后 170 年)。优西比乌( Ecclesiastical History IV. 26 )记录了他的评语:“墨利托声称他在途经叙利亚时,得到一份可靠的名单。在墨利托写给朋友阿尼西米亚士的信中,他解释 : ‘它们的名字如下……摩西的五卷书:创世记、出埃及记、民数记、利未记、申命记。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四卷记载王国时期的书、两卷历代志、大卫的诗篇、所罗门的箴言(也称为智能书)、传道书、雅歌、约伯记。先知书包括 : 以赛亚书、耶利米书、结集为一的十二先知书、但以理书、以西结书、以斯拉记。'”
布鲁斯解释 : “墨利托可能把耶利米哀歌包括在耶利米书内,把尼希米记包括在以斯拉记之内(但把以斯拉记列入先知书中却颇为奇怪)。这样,他的名单就包含了希伯来正典的所有书卷了(按七十士译本的次序编排),只有以斯帖记例外。他在叙利亚所得到的资料中,可能没有包括以斯帖记在内。”( Bmce, BP, 100 )
f. 米示拿
现今犹太正典的三分法(在著作部分有 11 卷书)是源自米示拿的(《论最后一道门》〔 Baba Bathra tractate 〕 , 主后五世纪)。( Geisler, GIB, 24 )
5.证明旧约是圣卷的新约经文
太二十一 42 ,二十二 29 ,二十六 54 、 56 ;
路二十四;
约五 39 ,十 35 ;
徒十七 2 、 11 ,十八 28 ;
罗一 2 ,四 3 ,九 17 ,十 11 ,十一 2 ,十五 4 ,十六 26 ;
林前十五 3-4 ;
加三 8 、 22 ,四 30 ; ,
提前五 18 ;
提后二 16 ;
彼后一 20-21 ,三 16 。
只要加上一句“就如经上所说”(约七 38 ),众人都明白那句话、那个故事或那卷书是神的话,是由神的先知所说的。
. 6.希伯来次经作品
次经的英文 apocrypha —字,源自希腊字 apokruphos, 意思是“隐藏”。
在主后四世纪,耶柔米是苜个把这组作品称为次经的人。次经包括罗马天主教加进旧约圣经的书卷。新教则否定这些书卷为正典圣经。
7.为什么次经不属正典?
《翁格圣经字典》( Unger's Bible Dictionary )认为旧约次经亦有一定价值,但亦举出四个把次经摒弃于希伯来正典门外的原因:
a. 次经在史实和地理资料方面,都有许多不实之处,而且时代错乱。
b. 次经所教导的教理是错误的,并鼓励人采纳违反圣经的做法。
c. 次经藉着文学手法 , 表达矫揉造作的主题,而且次经的风格也不符合神所默示的经文。
d. 次经缺乏真正圣经成为神圣的独特元素,例如 : 预言的能力、诗歌和宗教的情操。( Unger,NUBD, 幻)
8.次经书卷的内容概略
埃尔勒( Ralph Earle )在他那部出色的研读指引《圣经是如何来的》( How We Got Our Bible )——书中,简略地交待每一部次经的内容。那是一篇准确扼要的纲要,因此我决定引述它,给读者直接体会这些非正典书卷的价值:
《以斯得拉一书》( Forst Esdras ,约主前 150 年)讲述在被掳巴比伦时期之后,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重建的事。这书卷从历代志、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中大量取材,但作者又加添许多传奇性的材料。
其中最有趣的是“三个卫兵的故事”。话说这三个卫兵正争论世上最强的是什么。其中一个说是“酒”,另一个说是“君王”,第三个说是“女人和真理”。他们把这三个答案放在王的枕头底下。王醒来后,下令这三个卫兵解释他们的答案。结果一致同意的答案是 : “真理是最伟大,也是至强的。”因为提出这个答案的是所罗巴伯,所以他得以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作为奖赏。
《以斯得拉二书》( Second Esdras ,约主后 100 年)是一部启示文学作品,当中包含七个异象。据说,马丁路德被这些异象搞得头昏脑涨,一手把这本书掉进易北河里去。
《多比传》( Tobit ,主前第二世纪初)是一部短篇小说。有强烈的法利赛色彩,着重律法、洁净的食物、礼仪洁净、行善、禁食和祷告。书中指出赒济穷人可以赎罪,这显然是违反圣经教导。
《犹滴传》( Judith ,约主前第二世纪中叶)也是虚构故事,并具法利赛色彩。这个故事的女英雄名叫犹滴,是一个美丽的犹太寡妇。当她所居住的城被围困时,她偕同女仆,带着洁净的犹太食物,出到城外敌军的将领营中。将领倾慕她的美色,把她留在营中。幸好,将领因狂饮而醉倒,不省人事。犹滴就拿起他的剑,砍下他的头,用包袱裹好,然后与女仆带着人头离开军营。将领的头被挂在附近一座城的城墙上,群龙无首的亚述军队因而吃败仗。
《以斯帖记补篇》( Additions to Esther ,约主前 100 年)。在旧约书卷之中,以斯帖记的突出之处在于绝口不提神。我们知道以斯帖和末底改曾禁食,但经文却没有明确地提及他们祷告。为填补这缺口,《以斯帖记补篇》加进二人的长篇祷文,并加插几封据称是亚达薛西所写的书信。
《所罗门智训》( The Wisdom of Solomon ,约主后 40 年)的写作目的在于把犹太人从心怀二意、崇尚物质、拜偶像的网罗挽回来。正如像箴言一样,智能被拟人化了。书中也表达了许多高尚的情操。
《传道经》( Ecclesiasticus ),又称《便西拉智训》( Wisdom of Sirach ,约主前 180 年),表现出高度的宗教智能,有点儿像正典中的箴言。亦提供实际的指引,例如:论到餐后发言,说( 32:8 )——
“说话要言简意赅,扼要精辟。”
“举止表现要像一个深藏不露的人。”
还有( 33:4 )——
“为将要说的话作好准备,就会有人细听你的话。”
约翰 . 卫斯理( John Wesley )曾多次在讲道中引述《传道经》;这书卷在圣公会圈子中仍广为人使用。
《巴录书》( Baruch ,约主后 100 年)自称是耶利米的书记巴录在主前 582 年所写。事实上,其目的可能是为主后 70 年耶路撒冷的陷落作解说。书中呼吁犹太人不要再起革命,而要服从皇帝。尽管这样,在不久之后的 132 至 135 年仍爆发了反抗罗马政府的巴柯巴革命( Bar-Cochba revolution )。《巴录书》第六章记载了所谓“耶利米书信”,当中强烈警告人不要拜偶像——大抵是写给在埃及亚历山太的犹太人。
我们手上的但以理书共有 12 章,在主前一世纪加插了第十三章 《苏撒拿传》( Susanna )。苏撒拿美丽动人,丈夫是巴比伦的一个犹太领袖,犹太人的长老和判官经常来访。其中二人为她的美色所迷,更试图勾引她。当她高声求救时,这两个长老诬蔑她,说发现她跟一个年青人私会。接受审讯时,因为有两个见证人口供一致,苏撒拿被判有罪,处以死刑。
然而,一个名叫但以理的年青人出现,中断了聆讯,并开始盘问证人。他分别质问二人,看见苏撒拿与情人在庭园的哪一棵树下幽会。证人因为答案不一致而被判死刑,苏撒拿亦获救。
《彼勒与大龙书》( Bel and the Dragon )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加插进但以理书,成为第十四章。主旨在于表明拜偶像是愚蠢的行为。事实上包括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古列王问但以理,既然彼勒每天都吃掉许多羊、面粉和油,显示他的大能,为什么他不敬拜彼勒呢?于是,但以理在当天晚上来到供奉祭物的神庙,并在地上撒上灰。次日早上,王带着但以理来到神庙,要向他证明彼勒在晚上吃尽了所有祭物。可是但以理却向王展示地上的灰满布了祭司一家的脚印,他们是从台底下偷偷潜进来的。结果,祭司被杀,神庙也被毁。
关于大龙的故事也显然是传说。与多比、犹滴和苏撒拿的故事,都可被列为纯粹虚构的犹太故事,并没有什么宗教价值。
《三青年之歌》( The Song of the Three Hebrew Children )在七十士译本和拉丁文武加大译本中都是紧接着但以理书三章 23 节的。大量借用诗篇一四八篇的材料,以启应的方式轮唱;像诗篇一三六篇一样,重复了 32 次“向他歌唱、颂赞他的名直到永远”。
《玛拿西祷文》( The Prayer of Maraasseh )是在马加比时期(主前二世纪)写成的,报称是邪恶的犹大王玛拿西的祷文。历代志下三十三章 19 节清楚地提到有这样的一段祷文 : “他的祷告,与神怎样应允他……都写在何赛的书上。”这篇祷文既未能在圣经找到,某些文士就干脆填补其不足!
《马加比一书》( First Maccabees ,主前一世纪)也许是次经中最有价值的一卷书。它记述了马加比三兄弟——犹大、约拿单和西门——的战绩。要理解犹太历史上这段关键性而又刺激的时期,这书跟约瑟夫的作品都是最重要的材料。
《马加比二书》( Second Maccabees ,同时期)不是《马加比一书》的续编,而是平行记载,只记述犹大马加比的胜利。普遍认为,二书较《马加比一书》更为传奇性。( Earle, HWGOB , 37-41 )
9. 历史文献证明次经不列入正典
贾斯乐和尼克斯列出十个古典文献的记载证明次经不获认可:
a. 亚历山太的犹太哲学家斐罗(主前 20- 主后 40 年)大量引述旧约经文,甚至认同三重分类法,但却从没有把次经视为默示的经文般引述。
b. 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主后 30-100 年)明确地排除了次经,数点了 22 卷旧约书卷。他也没有把次经书卷视为圣经般引述。
c. 耶稣和新约作者从没有引述次经,但引用旧约正典书卷的次数却数以百计,几乎所有旧约书卷都引用过。
d. 雅麦尼亚的犹太学者(主后 90 年)也没有认可次经。
e. 基督教会在差不多四个世纪之内所召开的各次会议,都没有承认次经是神所默示的。
f. 早期教会许多伟大的教父都出言反对次经,例如:俄利根、耶路撒冷的西塞罗,以及亚他那修。
g. 伟大的学者兼拉丁文武加大译本的译者耶柔米(主后 340-420 年)也反对把次经纳入正典。耶柔米指出,教会阅读次经,是“把次经用作生活的例证和态度的指引”,却不会“以次经来建立任何教义”。为了这一点,他跟奥古斯丁隔着地中海爆发论战。起初,耶柔米甚至拒绝把次经翻译成拉丁文,但后来他粗疏地翻译了少量次经书卷。在他死后,并违反他的意愿之下,次经书卷直接从古拉丁文译本搬进他的拉丁文武加大译本之中。
h. 在宗教改革时期,许多罗马天主教学者都拒绝接受次经。
i. 马丁路德和改革者都反对次经具有正典地位。
j. 直至主后 1546 年,在制衡宗教改革运动的天特会议( Council of Trent, 1545- 1563 年),次经才被罗马天主教接纳为拥有十足的正典地位,而这亦不过是一个好辩的结果。( Geisler/Nix, GIB, 272-273 )
E.结 论
杜克利( David Dockery )、马修斯( Kenneth Matthews )、和施罗安( Robert Sloan )在他们的近作《释经要义》( Foundatoins for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查考过证据之后,为圣经正典作结:“基督徒若信靠神的保守,并知道他的话拥有的正典地位有何意义,就无须为我们手上这本圣经是否可靠而烦恼。”( Dockeiy , FBI , 77,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