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形体的死亡是指身体和灵魂的分离,它标志着我们现有形体之存在状态的终点。它必定涉及到、并且结束于身体的分解腐烂。它标志着我们今世生命的终结,也标志着我们“自然身体”的终结。但是现在会产生一个问题:灵魂会变成怎样?形体的死亡是否会终结灵魂的生命?还是人死亡之后,灵魂还会持续存在并且活着?耶稣基督的教会一直都坚定地相信,即使灵魂与身体分离之后,灵魂还会继续存活。“灵魂不朽”的这个教义需要我们在这里简短地探讨。
一、“不朽”一词的诸般含义
在讨论不朽的教义时,我们应当谨记, “不朽”一词并不总是含有相同的含义。某些区分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混淆。
1.我们只能将最绝对意义的“不朽”归给神
保罗在提摩太前书六章 15~16 节说,神是“可称颂、独有权能的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就是那独一不死”的。这意思不是说,在任何意义上,祂所造之物没有一个是不朽的。按照这种非限定的意义来理解,保罗的这些话也许是在教导天使并不是不朽的,但这肯定不是使徒的用意。保罗的陈述,其明显的含义是:神是唯一拥有不朽的存有者,这种不朽是一种“原始的、永恒的、必要的禀赋”。如果可以将任何“不朽”归给祂的一些造物,也都是取决于神的旨意,是神所授予他们的,因此他们的不朽都有起点。另一方面,神必然不会受到时间的任何限制。
2.意指持续或永无止境存在的不朽,也归给了所有的灵魂,包括人的灵魂
当身体解体,灵魂并没有随之消解,而是以个体存有的方式,保存原来的身分;这是自然宗教或自然哲学的教义之一。这种灵魂不朽的观念,与圣经中关于人的教导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圣经、宗教和神学主要关注的却不是这种纯粹量化的、苍白的不朽——仅仅是灵魂的继续存在。
3.此外,神学用语中所使用的“不朽”一词,是指完全脱离腐朽和死亡种子的状态
在这种意义上,人堕落之前也是不朽的。这种状态显然并没有排除人逐渐受制于死亡的可能性。尽管在原始的正直状态中,人并非受制于死亡,但是人仍然有可能死亡。因着罪,人开始受制于死亡律,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实上,人确实成了罪的牺牲品。
4.最后, “不朽”一词,尤其在末世论的用语中,是指人完全不受死亡影响的状态,人不可能成为死亡的猎物
在最高的意义上,人并不是不朽的,因为人是受造物,即便人是按照神的形象造的。如果亚当起初履行了行为之约的条件,就会带来这种不朽,但是这种不朽如今只能借着救赎工作来产生,而在终末成全时才会完成。
二、一般启示对灵魂不朽的见证
“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 (伯十四14),约伯的这个问题是永远会令人津津乐道的问题。伴随着这个问题,另一个问题也经常反复出现:已死之人是否还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总是肯定的。尽管进化论者不会承认,相信灵魂不朽是人的一种原始恩赐,但是他们无法否认,这种信仰是普世性的,甚至在最低等形式的宗教中也可以发现这种观念。在唯物主义(materialism)的影响下,许多人倾向于质疑、甚至否认人有未来的生命。然而,这种负面的态度并不是最普遍的。最近有一个关于“不朽”的专题研讨会,包含了大约一百位代表的观点,基本上众人的看法是一致支持未来的生命。支持灵魂不朽的历史论据和哲学论据并不是绝对确凿可靠的,但这些无疑是重要的论据,证明人的位格和意识会持续存在。以下是这些论据:
1.历史的论据
与灵魂不朽有关的人类共识(consensus gentium)是相当强烈的,正如与神的存在有关的人类共识也相当强烈一样。总是有一些不信的学者会否认人的继续存在,但是总体而言可以说,灵魂不朽的信念在所有民族和国家之中都找得到,无论他们的文明处于哪种阶段。这种观点是如此普遍,以至于可以被视为自然的天性,或牵涉到人性构造中的某种事物。
2.形而上学的论据
这个论据是基于人的灵魂的纯一性(simplicity),并由此推断出灵魂的不可解体性(indissolubility)。借着死亡,物质解体为不同的部分。但是灵魂是一个属灵的实体,不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因此它不可能分裂或解体。所以,身体的腐烂并不会伴随着灵魂的灭亡。甚至当身体毁坏之后,灵魂仍然是完好无缺的。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论据,柏拉图已经采用。
3.目的论的论据(TELEOLOGICAL ARGUMENT)
人类似乎被赋予近似无限的能力,在今生从来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大多数人仿佛只是开始达成他们所盼望的一些伟大事情。总是有一些理想是人永远无法企及的,有一些欲望和愿望是今生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渴望和抱负总是会令人失望。有人主张,神赋予人此种能力和天赋,不可能仅仅是为了让人达不到自己的目标,神不可能使人充满此种渴望和盼望,却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失望。神必定已经为他们预备了未来的存在,使人的生命结出丰硕的果实。
4.道德论据
人的良心证明宇宙中存在一位道德的统治者,祂会执行公义。然而,公义的要求不会在今生得到完全的满足。在此生中,良善和邪恶的分配是极为不均等的,也看似不公平的。恶人往往兴旺,财富增多,充分享受今生的欢娱,而敬虔之人经常生活在贫穷之中,遭受痛苦和羞耻的挫折,经受许多苦难。因此,必定存在一种未来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公义会作王,今世的不公平将会得到调整。
三、特殊启示对灵魂不朽的见证
证明灵魂在人死后还继续存活的历史证据和哲学证据,并没有绝对的说服力,因此无法迫使人相信。为了在这件事上提供更大的确据,我们有必要将信心的眼目转向圣经。在这件事上,我们也必须倚靠权威的声音。圣经对这件事情的立场,乍看之下似乎有些含糊。圣经说到神是独一不死的(提前六15),却从来没有如此断言人。圣经并没有清楚地提到灵魂不朽,更不用说尝试用正式的方式证明这一点。罗素派(Russellites)或千禧年曙光派(Millennial Dawnists)(译按:均为“耶和华见证人 会”的别名)经常挑战神学家,要求指出一节教导人灵魂不朽的经文。但是,即使圣经并没有清楚地声明人的灵魂是不朽的,也没有试图用正式的方法证明这一点,正如圣经并没有为我们提供证明神存在的正式证据,但这并不意味着圣经否认或反对、甚至忽视灵魂不朽。许多经文清楚地假设,人过世之后,他的意识会继续存在。事实上,圣经处理“人的不朽”这个真理的方式,与处理“神的存在”这个真理的方式是雷同的,也就是说,圣经假设灵魂不朽是一项无可辩驳的前提。
1.旧约圣经中关于“不朽”的教义
不断有人作出一个断言,即旧约圣经,尤其是摩西五经,并没有以任何方式教导灵魂的不朽。这项伟大的真理在旧约圣经里的启示不像在新约圣经里的启示那样清晰,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事实,却不能保证这个断言——即宣称旧约圣经中完全缺乏这项真理——是有根据的。神在圣经中的启示是渐进的,是越来越清晰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理所当然地,就永恒、蒙福生命的意义来说,“不朽”教义的所有涵义只能在耶稣基督复活之后启示出来,因为祂“将不能坏的生命彰显出来”(提后一10)。尽管这些都是真的,但是我们无法否认,旧约圣经以多种方式暗示出,在人死后,意识仍然会持续存在——要么是单单透过灵魂的不朽或存活,要么是透过将来蒙福的生命。这是借由以下的方式暗示出来的:
A.借由旧约圣经中的神论和人论。以色列人对于不朽的盼望,其根源乃是建立在一个信念上,即相信神是以色列的创造者和救赎者,是与以色列立约的神,不可能叫他们失望。对以色列人来说,祂是永活的、永恒的、信实的神,在与神的相交中,以色列人找到了喜乐、生命、平安、完全的满足。如果以色列人觉得,神要给他们的仅仅是很短的一段时期,他们岂会那样渴望祂,将自己的生死完全交托在祂的手中,并且歌颂神是他们永远的产业?如果他们将死亡视为自身存在的终点,他们岂能从神所应许的救赎中获得真正的安慰?此外,旧约圣经将人描绘为按照神的形象造的,是为生命造的,而不是为死亡造的。与野兽不同,人拥有一种超越时间的生命,这本身已经包含不朽的保证。人被造是为了与神交通,只比天使微小一点,神并且将永恒安置在世人的心里(传三11)。
B.借由旧约圣经中的“阴间”教义。旧约圣经教导我们,死人降人阴间((61))。我们会在下一章讨论这项教义。无论旧约圣经对“阴间”的正确解释如何,无论降人阴间的人处在怎样的状况中,圣经都将其描述为一种或多或少有意识的存在状态,尽管不是一种极乐状态。人只能借着从阴间(())被拯救出来,才能进入一种完美至福的状态。在这种拯救中,我们终于抵达旧约圣经盼望的真正核心,一种蒙福的不朽状态。圣经中有多处经文清楚地教导这一点,例如:诗篇十六篇10节,四十九篇14~15节。
C. :"" (familicr spirits ), 也就是说,一些能够召唤亡灵、并将他们给的信息传达给询问者的人(利十九31,二十27;申十八11;赛八19,二十九4)。圣经并没有说求问死者是完全不可能的,相反,反而似乎预设了这种可能性,并谴责这种做法。
D.借由旧约圣经中关于死人复活的教导。旧约圣经早期的书卷并没有清楚地教导这项教义。然而,基督指出,以下这个陈述暗示出这一点:“我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太二十二32;参:出三6),祂指责犹太人未能理解圣经在这一点上的教导。此外,以下经文清楚地教导了复活的教义:约伯记十九章23~27节;诗篇十六篇9~11节,十七篇15节,四十九篇15节,七十三篇24节;以赛亚书二十六章19节;但以理书十二章2节。
E.借由旧约圣经中一些令人感到惊讶的经文,它们提到信徒死后享受与神之间的交通。这些经文与前面提到的经文基本上是雷同的,即:约伯记十九章25~27节;诗篇十六篇9~11节,十七篇15节,七十三篇23~24、26节。信徒满怀信心地期盼在耶和华的面前福乐。
2.新约圣经中关于“不朽”的教义
在新约圣经中,在基督将生命和不朽显明出来之后,证据自然就倍增了。含有这些证据的经文还可以划分为几类,例如提到以下内容的经文:
A.灵魂的存活。旧约圣经清楚地教导,义人和恶人会持续存在。信徒的灵魂会存活下来,从以下经文中清楚可见:马太福音十章28节;路加福音二十三章43节;约翰福音十一章25~26节,十四章3节;哥林多后书五章1节;另外几处经文显然说明恶人的灵魂也会存活下来:马太福音十一章21~24节,十二章41节;罗马书二章5~11节;哥林多后书五章10节。
B.复活——身体也借着复活而得以分享未来的存在。对信徒来说,复活意味着身体的救赎并进入与神相通的完美生命,不朽的丰盛祝福。以下经文教导这种复活:路加福音二十章35~36节;约翰福音五章25~29节;哥林多前书十五章;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16节;腓立比书三章21节,和其他的经文。对恶人来说,复活也意味着身体的更新和身体的继续存在,但是这几乎不能被称为生命。圣经称之为永死。以下经文提到恶人的复活:约翰福音五章29节;使徒行传二十四章15节;启示录二十章12~15节。
C.信徒与神联合的蒙福生命。新约圣经中有许多处经文都强调,信徒的不朽并不是空洞的、没有尽头的存在,而是与神和耶稣基督相通的蒙福的喜乐生命,人仍然在地上的时候,灵魂中就已经植入这种生命的丰盛果实。以下经文清楚地强调这一点:马太福音十三章43节,二十五章34节;罗马书二章7、10节;哥林多前书十五章49节;腓立比书三章21节;提摩太后书四章8节;启示录二十一章4节,二十二章3~4节。
四、对“个人不朽”教义的异议与当代的替代品
1.对此教义的主要异议
在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下,灵魂不朽的信念曾一度式微。对此教义的主要反对意见是在生理心理学的工厂中锻造出来的,大略如下:思想或灵魂并没有独立的实存,仅仅是大脑活动的产物或功用。人的大脑是精神现象的成因,正如肝脏是产生胆汁的成因。当器官衰败了,其功用也无法持续存在。当大脑停止运作,精神生活也就终止了。
2. “个人不朽”之教义的替代品
不朽的盼望深深地栽种在人的灵魂里,连那些接受唯物主义科学教条的人,也企图为他们所丢弃的个人灵魂不朽的观念寻找某种替代品。他们对将来的盼望采取了以下的形式之一:
A.种族的不朽。一些人安慰自己说:个体将会持续不断地活在地上,活在他们的后裔中,活在他们的子子孙孙中,延续到无穷的世代。人们企图用这种观点来弥补他们缺乏个人不朽的盼望,即他们对种族的生命作出了贡献,因此会永远活在种族的生命里。但是,这种“人活在自己的后代中”的观念,无论它所包含的真理成分有多少,都很难成为个人不朽教义的替代品。它当然没有公正地处理圣经中的证据,也没有满足人心中最深切的盼望。
B.纪念性的不朽(immortality of commemoration)。根据实证主义哲学(Positivism),这是我们唯一应当渴望且期盼的不朽。每个人都应当致力于做一些可以被记载在历史的编年册里的事,为自己留名。如果他这样作,他将会生活在那些懂得感恩的后裔的心中和头脑中。这也与圣经引导我们盼望的不朽相去甚远。此外,只有少数人能享有这种不朽。大多数人的名字都无法被记载在历史中,而许多被记载在史册中的人,也很快就被人遗忘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至善之人和极恶之徒都同享这种待遇。
C. 影响力的不朽。这与上一点非常接近。如果一个人在今生留下功绩,完成一些具有持久价值的事,他过世以后,他的影响力将会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耶稣和保罗、奥古斯丁和阿奎那、路德和加尔文——他们的影响力都延续到今天,仿佛他们还活着。尽管这是完全正确的,但这种不朽仅仅是个人不朽的一种糟糕的替代品。所有针对“纪念性不朽”的异议,也都可以套用在这个例子上。
3. 不朽信仰的复苏
目前,唯物主义对世界的解释正在让位给一种比较属灵的解释;因此,个人不朽的信仰再次受到欢迎。尽管威廉·詹姆斯博士赞同“思维是大脑的一种功能”这个套语,但是他否认这在逻辑上会迫使我们不相信不朽的教义。他主张,科学家们的这个结论是基于错误的观点,即这个套语所说的必然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功能;他指出,它也可能是一种受纳的或传导的功能。大脑也许仅仅是在传送;就传递的本质来说,思维,正如有色眼镜、三棱镜或折射镜头,可以传递光,同时决定了光的颜色和方向。光乃是独立于玻璃或透镜而存在的,因此,思维也是独立于大脑而存在的。他得出的结论是,按照严格的逻辑,一个人仍然可以相信不朽。一些进化论者将“有条件的不朽”这个教义建立在生存竞争的基础上。这类的科学家如威廉·詹姆斯、洛兹(OliverLodge)爵士、希斯洛普(James H. Hyslop),将重大的意义附加在所谓与死人的交流上。基于通灵现象上,威廉·詹姆斯倾向于相信不朽,而其他二人则相信不朽是一项已经证实的事实。
进深研究问题:
我们能否在摩西五经中找到不朽的教义?
旧约圣经中证明不朽的证据相对稀少,该如何解释?柏拉图对灵魂不朽的信仰是基于什么?
康德如何评判常用来支持不朽教义的自然论据?唯物主义或泛神论是否有相信个人不朽的余地?
为什么所谓的“社会性的不朽”教义无法令人满意?哲学意义上的灵魂不朽是否等同于永生?
我们应当如何评判传说中的与死人之间的灵界交流?
参考书目:
Bavinck, Geref. Dogm. IV, pp. 645-655.
Kuyper, Dict. Dogm., DeConsummatione Saeculi, pp. 3-24.
Hodge, Syst. Theol. III, pp. 713-730.
Dabney, Syst. and Polem. Theol., pp. 817-823.
Dick, Lect. on Theol., Lectures LXXX, LXXXI. Litton, Introd. to Dogm. TheoL., pp. 535-548.
Heagle, Do the Dead Still Live.
Dahl, Life After Death, pp. 59-84.
Salmond, Christian Doctrine of Immortality. Mackintosh, Immortality and theFuture, pp. 164-179.
Brown, The Christian Hope.
Randall, The New Light on Immortality. 1008
Macintosh, Theology as an Empirical Science, pp. 72-80.
Althaus, Die Letzten Dinge, pp. 1-76.
A. G. James, Personal Immortality, pp. 19-52.
Rimmer, The Evidences for Immortality.
Lawton, The Drama of Life After Death.
Addison, Life Beyond Death, pp. 3-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