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众先知并没有清楚地划分基督的双重降临,主耶稣自己和使徒却非常清楚地指出,基督的第一次降临之后会接着第二次降临。耶稣在祂的公开职事接近终点时,不止一次提到祂的再临(太二十四30,二十五19、31,二十六64;约十四3)。耶稣升天的时候,天使指出祂将要再来(徒一11)。此外,使徒在难以计数的经文中提到基督的再临(徒三20~21;腓三20;帖前四15~16;帖后一7、10;多二13;来九28)。有好几个词被用来指这件大事,以下是其中最重要的:(1)Aπoáλvψ(apokalypsis;揭开),它是指除去如今阻碍我们面见基督的事物(林前一7;帖后一7;彼前一7、13,四13);(2)Empávea(epiphaneia;显现,彰显),这个词是指基督 从原本隐藏的背景中出现,带来救恩的丰盛祝福(帖后二8;提前六14;提后四1、8;多二13);(3)Hapovoia(parousia;字面含义是“同在/临在”),它是指基督同在之前的降临或造成基督同在的降临(太二十四3、27、37;林前十五23;帖前二19,三13,四15,五23;帖后二1~9;雅五7~8;彼后一16,三4、12;约壹二28)。
一、基督的第二次降临是单一事件
当代的时代主义者将基督的第二次降临划分为两部分,尽管他们有时将这两部分说成是指那个大事件的两种不同层面,试图借此维护“第二次降临”的合一性。但是,既然这两部分实际上被描述为两个不同的事件,中间相隔许多年,而且每个事件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因此它们很难被视为单一的事件。第一个事件是napovoia(parousia),或者简单说是“来临”,这会带来圣徒的被提,有时候被描绘为“隐秘的被提”(secret rapture)。这种再临是迫在眉睫的(imminent),也就是说,随时可 能发生的,因为在被提之前没有任何必须先发生的前兆事件。流行的观点是,那时基督不是降临在地上,而是停留在半空中。那些在主里过世的人会从死里复活,而活着的圣徒会改变形象,他们会一同被提到空中与主相遇。因此,这降临也被称为“为祂的圣徒降临”(帖前四15~16)。接下来是一个为期七年的间隔,在这段时期内,福音会传遍全世界(太二十四14),以色列人会回转(罗十一26),会发生大灾难(太二十四21~22),敌基督或大罪人将要显现(帖后二8~10)。这些事件之后,主将伴随着众圣徒再次降临(帖前三13),这被称为“显现”(the revelation)或“主的日子”,这时基督会降临在地上。这降临并不能被称为迫在眉睫的,因为在它之前必有好几个前兆事件发生。在这降临中,基督要审判当时存在的列国(太二十五31~46),并且要引进千禧年国度。因此,主的再临就区分为两部分,两者之间相隔七年,其中一个是迫在眉睫的,另一个则不是;一个会紧随着众圣徒的得荣耀,另一个会紧随着万国的审判和国度的建立。这种第二次降临的教义解释,对时代主义者来说是非常便利的,因为这使他们能够为“主迫在眉睫再临”的观点辩护,然而这种观点是没有圣经根据的,而且附带着一些不符合圣经的结论。在帖撒罗尼迦后书二章1、2、8节,napovoia(parousia)一词和“主的日子”是互换使用的,而根据帖撒罗尼迦后书一章7~10节,第7节的“显现”和第10节所谈到的基督再临使众圣徒得荣耀是同时发生的。马太福音二十四章29~31节的描绘是:基督再临时,选民被召聚在一起,这件事乃是直接紧跟在上文所提到的大灾难之后,然而根据目前所探讨的理论,这件事应当是发生在大灾难之前。最后,根据这种理论,教会不需要经历大灾难,而马太福音二十四章4~26节所描述的大背道与这件事件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圣经在马太福音二十四章22节;路加福音二十一章36节;帖撒罗尼迦后书二章3节;提摩太前书四章1~3节;提摩太后书三章1~5节;启示录七章14节的描述则非常不同。我们根据圣经主张,基督的第二次降临将会是单一事件。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前千禧年主义者并不认同基督的第二次降临包含两个阶段,称之为毫无根据的幻想。弗洛斯特(Frost)说:“灾前复活和被提的教义是现代的解释——我倾向于将它说成是现代的发明——这并不是广为人知、却无可辩驳的事实。”[1]根据他的观点,此教义可以追溯到珥文和达秘(Darby)的时代。另一个前千禧年主义者,也就是里斯(Alexander Reese),在他《基督即将再临》(The Approaching Advent of Christ)一 书中,提出一个非常有力的论据,反对这整个观念。
二、基督再临之前的大事
根据圣经,基督再临之前必定会发生若干重大事件,因此它不能被称为迫在眉睫的。根据圣经,我们不可能主张,基督第二次降临之前,没有任何预兆的事件是必须发生的。根据我们之前已经提到的,我们可以预期,弗洛斯特拒绝这种“迫在眉睫”的教义,尽管他是一个时代主义者。他宁可将基督的降临说成“逼近的”(impending)。“基督再临之迫在眉睫”的教义,其经文根据是什么?人们在圣经中发现一些陈述,大意是说,“还有一点点时候”,基督就要再来(来十37);或“很快”(启二十二7);还有一些劝戒人警醒并等候主再来的经文(太二十四42,二十五13;启十六15);以及圣经谴责那些口称“我的主人必来得迟”(或译为“推迟祂的来临”)的人(太二十四48)。耶稣确实教导祂很快就要再来,但这并不等于是在教导,祂的再临是迫在眉睫的。首先,我们应当谨记,每当基督提到祂的再来,它所思想的并非总是末世性的再临。祂有时候是指五旬节那日祂以圣灵的能力降临;有时候是指祂在审判中降临,也就是耶路撒冷的毁灭。其次,基督和使徒都教导我们,基督在末后的日子在肉身中再临之前,必然要发生许多重大事件(太二十四5~14、21~22、29~31;帖后二2~4)。因此,祂不可能合理地将祂的再临描述为迫在眉睫的。也很明显的是,当基督说祂很快就要再来,祂并不是有意将它描写为近在咫尺的(immediately at hand)。在才干的比喻中,耶稣教导,“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太二十五19)。而讲说才干的比喻的目的,正是为了纠正一种观念:“神的国快要显出来”(路十九11)。在十个童女的比喻中,新郎被形容为“迟延”(太二十五5)。这与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后书二章2节所说的是完全符合的。彼得预言,必有好讥诮的人起来说,“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他教导读者,应当从神的角度来看待主的第二次降临已经近了的预言,神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后三3~9)。“耶稣认为祂的再临是近在咫尺的”,这种教导是将祂描绘为有错误的,因为从那时到如今,差不多已经过去两千年了。我们现在可以提出一个问题:那么,圣经为何敦促我们,要警醒等候基督的再临呢?主耶稣在马太福音二十四章32~33节教导我们,要借着一些兆头守望基督的再临:“你们看见这一切的事,也该知道人子近了。”此外,这里劝勉的警醒,不应当理解为劝勉人窥探天象,以便寻找主显现的直接兆头。我们反而应当从中看到一种警告:要警醒、要警惕、要做好准备、要勤勉地为主做工,以免被突然的灾难压倒。主再临之前,必然会发生以下的大事。
1.外邦人蒙召
新约圣经有若干经文指出,基督再临之前,天国的福音必须先传给万民(太二十四14;可十三10;罗十一25)。许多经文见证了一个事实:在新约时代,将会有大量外邦人进入天国(太八11,十三31~32;路二32;徒十五14;罗九24~26;弗二11~20,还有其他经文)。但是上面列举的经文清楚地指出,传福音给万民是历史的目标。但是现在我们很难说福音已经传给了万国万民,就算世上的每一个国家中都有一个宣教士在工作,也不能说是已经满足耶稣陈述的所有要求。另一方面,如果认为我们救主这话是要求我们向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每一个人宣讲福音,也同样是不可能的。然而,它们确实要求,这些国家应当以国家的身分,彻底地被福音化,好叫福音成为民众生活的能力、要求人作出抉择的指路牌。福音必须向他们宣讲,是为了得到一个见证,好叫我们可以说,神已经赐给他们支持或反对基督和祂国度的机会。这些话清楚地暗示,大使命必须在世上的万国中得到执行,使万民——也就是来自这些国家的百姓——作主的门徒。然而,期盼万国作为一个整体都会接受福音,并无法从这些陈述得到证明;它们乃是指,在所有这些国家中,都会找到基督的追随者,也因此成为使外邦人得救数目添满的工具。在时间的终了,说万民都要认识福音是可能的,而福音本身要定那些不接受福音的万民为有罪。
我们在前面说过,许多时代主义者对这件事持相当不同的观点;这其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他们不相信,在基督的再临——这是迫在眉睫的——之前,福音传遍全世界是必须完成的,也不相信它们一定会完成。根据他们的观点,福音传遍全世界,那时才刚刚开始。他们指出,马太福音二十四章14节所指的福音,并不是神在耶稣基督里的恩典的福音,而是天国的福音(与前者有很大的不同),即天国再次近了的好消息。教会从地上的场景被挪走之后,内住的圣灵也随之离去了——这实际上意味着,在旧约圣经的状况被恢复之后——耶稣开始自己的职事时所宣讲的福音将再次被人宣讲。一开始,福音是由那些因教会被提而回转归向基督的人宣讲,之后,可能是靠回转的以色列人和一位特殊的使者,[2]或者,尤其是在大灾难时期,是由回转相信的以色列余民宣讲福音。[3]这种传道将产生异乎寻常的功效,远比宣讲神恩典的福音更加有效。正是在这段时期,启示录第七章的十四万四千人,和没有人能数得过来的群众将要回转。耶稣在马太福音二十四章14节的预言,将会以这种方式得着应验。必须记得,这是连老一辈的前千禧年主义者都无法接受的解释,甚至连当代的一些前千禧年主义者也拒绝这种观点,这种观点在我们中间肯定也不受欢迎。区分为双重的福音和双重的第二次降临,是站不住脚的。神在耶稣基督里的恩典的福音,是唯一使人得救、唯一使人进入天国的福音。倒转回旧约圣经的情况,包括没有教会和没有内住的圣灵,应该会比宣讲神在耶稣基督里的恩典的福音和圣灵的恩赐更加有效,这是绝对违背启示历史的。
2.以色列的全数(πλpwμa(PLERōMA))的回转
新旧约圣经都提到以色列未来的回转(亚十二10,十三1;林后三15~16),而罗马书十一章25~29节似乎将这点与时间的尽头连在一起。前千禧年主义者利用圣经的这个教导来实现自己的特殊目的。他们主张,存在一种国家式的重建和以色列的回转,犹太人将要在圣地重新建国,而这会发生在耶稣基督千年统治的起头,或者千年统治的期间。然而,圣经是否保证这种期望——即以色列最终将会得到重建,成为一个国家,并且整个国家会转向主——是非常可疑的。旧约圣经的一些先知预言似乎预告了这一点,但是这些预言必须根据新约圣经来解读。以色列将作为一个国家,在未来得到重建并回转,这种盼望是否能从新约圣经得到足够的支持呢?经常被引用来支持这种观点的马太福音十九章28节和路加福音二十一章24节,并没有教导这一点,甚至不必然暗示这一点。主非常清楚地提到犹太人抵挡天国的灵,一些可能被称为天国之子的人,必定要丧失自己在天国里的地位(太八11~12,二十一28~46,二十二1~14;路十三6~9)。主耶稣告诉邪恶的犹太人,神的国必从他们那里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太二十一43)。甚至当祂提到,将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渗入教会的腐败、教会将要遇到的困难、最后会接踵而来的背道时,祂也没有暗示未来会有犹太人的任何重建和回转。耶稣的沉默,其意义十分重大。也许有人认为,罗马书十一章11~32节肯定是在教导以色列国将来的回转。许多注释书作者采纳这种观点,但是连它的正确性也遭到质疑。使徒在九到十一章讨论的问题是:神给以色列人的应许,和绝大部分以色列人被遗弃,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调和?保罗首先在第九章和第十章指出,神的应许并不是赐给肉身生的以色列人,而是赐给属灵的以色列人;其次,以色列人中间仍然有神的选民,根据神的拣选之恩,以色列人中仍有余民(十一1~10)。甚至大部分以色列人的刚硬也并非神的终极目标,而是神手中的工具,要将救恩带给外邦人,其目的是为了叫外邦人在享受救恩的祝福之余,会反过来激起以色列人的嫉妒。以色列人的刚硬将永远都只是局部的,因为在接下来的每一个世纪里,总是会有一些人接受主。在整个新约时代中,神将会持续不断地从犹太人当中招聚蒙拣选的余民,直到外邦人的全数满足(πλrpwua〔plērōma),即选民的数目;编按:罗+—25,参《中文标准译本》,《和合本》作“丰满”)为止,因此(按照同样的方式),所有的以色列人(其πλrpwμa(plērōma,编按:罗十一12,《中文标准译本》“全数满足”,《和合本》作“丰满”),也就是说,真以色列人的全数)都要得救。“以色列全家”应当被理解为不是指以色列的整个国家,而是指从古代圣约子民而出的选民的全数。前千禧年主义者将第26节的意思理解为:神完成祂对外邦人的计划以后,以色列整个民族都将得救。但是使徒在他讨论的一开始就已经说过,这应许是赐给属灵的以色列人的;在中间插入的段落中,也没有思想转换的证据,因此,这样解释十一章26节实在会令人感到惊讶;而副词otwc(houtōs)不可能是指“之后”,而只能指“按照这种方式”(参《新汉语译本》、《环球圣经译本》“这样”;《和合本》作“于是”),外邦人的全数和以色列人的全数也都要添满。
3.大背道和大灾难
我们应当将两者放在一起讨论,因为在耶稣关于末世的讲论中,两者是互相交织的(太二十四9~12、21~24;可十三9~22;路二十一22~24)。在耶路撒冷遭毁灭之前,耶稣的话无疑已经有一部分得到了应验,而且明显会在将来的大灾难时期进一步应验,这个大灾难会远超过人们过去曾经历的一切灾难(太二十四21;可十三19)。保罗也提到大背道(帖后二3;提前四1;提后三1~5)。在保罗的时代,他已经看到背道的灵的蛛丝马迹,但是明显想要让他的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即这种背道在末后的日子会变本加厉。在这一点上,当代的时代主义者再次与我们不同。他们不认为大灾难是基督降临(napovoia( parousia)的前兆,而是相信大灾难会跟在“降临”之后,因此教会不会经历大灾难。他们的假设是,在大灾难和一切恐怖事件袭击地上的居民之前,教会已经“被提”,与主同在了。他们偏爱将大灾难说成“雅各遭难的日子”,因为它是以色列人遭大难的日子,而非教会遭大难的日子。但是,他们援引来支持这种观点的经文依据,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是从他们先人为主的观念——基督的第二次降临分为两部分——获得所有的力气,因此,对那些认定圣经中不存在这种双重降临的证据的人来说,这种说法是毫无意义的。耶稣确实提到,大灾难是祂的再临和世界末了的预兆之一(太二十四3)。耶稣在这整章中所说的就是这个降临(napovoia(parousia),这从反复使用“降临”一词(3、37、39节)就可以看出来。耶稣在第30节所说的是同一个降临,才是唯一合理的假设,而根据第29节,我们可以推论出,这个降临是紧跟在大灾难之后。这个大灾难也会影响选民:他们有被迷惑的危险(太二十四24);为着选民的缘故,大灾难的日期将要减少(第22节);人子降临时,选民要从地的四极被招聚出来;当他们看到这些事情,他们受到鼓励要昂首挺胸,因为他们得赎的日子近了(路二十一28)。前千禧年主义者将选民限定为以色列人当中的选民,是没有根据的。保罗清楚地将离道反教描述为发生在基督的第二次降临之前(帖后二3),他也提醒提摩太,在末后的时期必有这种危险的日子(提前四1~2;提后三1~5)。启示录七章13~14节说,天上的圣徒是从大患难中出来的,而在启示录六章9~10节,我们发现这些圣徒正在为他们还在遭受逼迫的弟兄祷告。[4]
4.敌基督的显现
“敌基督”(antichristos)一词仅出现在约翰的书信中,即约翰一 书二章18、22节,四章3节;约翰二书7节。就这个词的形式来说,它可以形容(A)某个取代基督的人;这样,dvri—(anti—)被理解为“代替”的含义;或者(B)一个人伪装成基督的样子,抵挡基督;这样,avtí—(anti—)就用在“抵挡”的含义。第二种含义更符合这个词出现的上下文。约翰在约翰一书二章18节使用单数,而且没有添加冠词,这个事实表明,“敌基督”一词已经被视为专有名称。我们很难确定,约翰使用单数形式时,他想到的是不是一个最大的敌基督,他所提到的其他敌基督仅仅是其先锋或先驱,或者仅仅意味着,将体现在许多敌基督里面的原则拟人化,也就是阻碍神国的进展的邪恶原则。很明显,敌基督确实是代表某种原则(约壹四3)。如果我们把这一点牢记在心,也就会明白,尽管约翰是第一个使用“敌基督”一词的人,但是一些更早的著作已经清楚提到过这个词所表明的精神或原则。正如圣经对基督和神国度的描述有一个显著的发展过程,有关敌基督的启示也是渐进的。描述虽有不同,但是随着神的启示的进展,清晰度却在逐渐增加。
我们在旧约圣经绝大多数的先知书中看到,不义的法则在不敬虔的列国中运作,这显明他们敌视以色列,并受到神的审判。在但以理的预言中,我们看到一些更具体的事情。那里所使用的语言,为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后书描绘的大罪人提供了许多特征。但以理发现,这种邪恶的、不敬虔的法则体现在“小角”身上(但七8、23~26),并且在十一章35节起非常清晰地描述它。在这里,连位格的要素也不是完全缺乏的,尽管我们无法完全确定,先知想到的是某个特定的君王,即安提阿古·伊皮法纽(Antiochus Epiphanes),将他视为敌基督的预表。基督的再临很自然地唤起了这种邪恶的法则,其具体形式则是敌对基督徒;耶稣将它描绘为体现在不同的人身上。耶稣提到(pseudoprophētai;假先知)和(pseudo- christoi;假基督),他们会采取反对基督和祂的国度的立场(太七15,二十四5、24;可十三21~22;路十七23)。为了纠正帖撒罗尼迦人的错误观点,保罗呼吁他们注意,除非“先有离道反教的事,并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沦之子,显露出来”,基督的日子不会来到。他如此描述这个大罪人:“他是抵挡主,高抬自己,超过一切称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神的殿里,自称是神”(帖后二3、4)。这种描述很自然使我们想起但以理书十一章36节起,而且显然是指向敌基督。我们没有理由质疑保罗所谈到的大罪人,其实就是约翰所提到的敌基督。使徒看到“那不法的隐意”已经发动,但是却向他的读者们保证,这大罪人无法显露出来,直等到那拦阻的事(或人)被除去。当这个障碍——无论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被除去了,这不法的人才会显现,“这不法的人来,是照撒旦的运动,行各样的异能、神迹,和一切虚假的奇事”(7~9节)。在这一章中,从头到尾都预设了这种位格的要素。启示录在两只兽身上——一只从海中上来,一只从地上出来——发现敌对基督徒的原则或权势(启十三章)。一般认为第一只兽是指政府、政治权势或某个世界级的帝国(world—empire);第二只兽,不像前者那样有一致的见解,是指假宗教、假先知、伪科学,尤其是指前两种。约翰最后在他的书信中,将这种对手或敌对的原则称为“敌基督”。
历史上,有一些关于敌基督的不同观点。在古代教会中,许多人主张,敌基督是个犹太人,伪装成弥赛亚,并且在耶路撒冷统治。近代的许多评论者认为,保罗和另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某位罗马皇帝会是敌基督,而约翰在启示录十三章18节所想到的显然是尼禄,因为希伯来单词中用来表示“尼禄皇帝”的字母,其数值恰好等于六百六十六(启十三18)。从宗教改革时期以来,许多人——其中也有改革宗的学者——将教皇统治的罗马视为敌基督,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将某位教皇视为敌基督。教皇体制(papacy)确实彰显出圣经所描绘的敌基督的几个特征。然而,我们很难将它等同于敌基督。最好说教皇体制中含有敌基督的一些要素。确切而言,我们只能说:(A)根据保罗和约翰自己的见证,敌对基督徒的原则已经在他们那个时代发动;(B)在世界的末了,它将会达到最大的权势;(C)但以理将它描述为政治性的,保罗将它描述为教会性的,约翰在启示录的描述则将它描绘为同时具有这两方面:这两方面可能是敌对基督徒之权势前后接续的启示。(D)这种权势最终很可能会集中到单一的个体身上,是一切邪恶的化身。
关于敌基督的位格特征的问题,仍然是一个辩论的主题。一些人认为,“敌基督”、“大罪人”、“沉沦之子”的表达法,以及但以理书和启示录中的人物,都仅仅是对不敬虔且敌对基督徒原则的描述,它会表现在世界对神和神的国度的敌对上,贯穿此国度的整个历史,它的抵挡有时较弱,有时稍强,但是在时间的尽头,这种抵挡会变得最为强大。他们不是在寻找任何一个有位格的敌基督。另一些人觉得,将敌基督仅仅说成一种抽象的权势,是违背圣经的。他们认为,这种解释并没有公平地处理圣经的资料,圣经不仅提到一种抽象的灵,也提到一些真实的人。根据他们的观点,“敌基督”是一个集体概念,是对一连串人物的指称,他们共同表现出一种不敬虔的或敌对基督徒的精神,例如,逼迫教会的罗马皇帝,和参与类似迫害工作的教皇。他们甚至不认为,一切的邪恶会集中到一位有位格的敌基督身上。然而,教会中更普遍的观点是:归根究柢,“敌基督”一词是指末世的一位人物,他将成为一切邪恶的化身,因此也代表着一种或多或少始终存在于世上的精神,他在历史上有很多先驱或预表。这种观点在早期教会中非常普遍,似乎也是圣经的观点。以下几点可以说是支持这种观点的:(A)但以理书十一章对敌基督的描述,或多或少是有位格的,也可能是指一个预表敌基督的确切人物。(B)保罗将敌基督说成“大罪人”和“沉沦之子”。因为希伯来文指“人”和“子”的两个词本身可能并不是最后的结论,但前后文显然支持这种位格性的观念。他抵挡神,高抬自己为神,会明确地显露出来,是不法之人,等等。(C)尽管约翰提到现在已经有许多敌基督,他也提到一位将要来临的单数的敌基督(约壹二18)。(D)甚至在启示录中,虽然这里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其中也不乏位格的因素,例如,在启示录十九章20节,提到敌基督和他的随从被扔在火湖里。(E)既然基督是有位格的,认为敌基督也会是有位格的,乃是理所当然的。
5.神迹和奇事
圣经说到几个神迹将成为世界末日和基督降临的前兆。它提到(A)打仗和打仗的风声,多处有饥荒和地震,这些被称为生产之难的起头(编按:太二十四8;可十三8,《和合本》小字),这些灾难可以说是基督降临之时宇宙再生的产难。(B)假先知的出现,他们会带领多人偏离正路;和假基督的出现,他们会显大神迹、大奇事迷惑人,如果可能,他连选民也要迷惑。(C)诸天的万象受到动摇,天上将会出现可怕的预兆,太阳、月亮和星宿都要发生变化(太二十四29~30;可十三24~25;路二十一25~26)。由于这些神迹中的一部分会按照事件的自然秩序反复发生,一个问题自然会产生,即我们如何辨别哪些是末日的特殊标记呢?我们一般会把注意力放在一个事实上,即末日的神迹奇事与之前所发生的事件,在强度和范围上都有所不同。但是,这种解释当然无法令人完全满意,因为如果没有其他的迹象,那些看到这些神迹的人将永远无法知道,在他们所目睹的这些神迹之后,是否还会有类似的神迹,比如今所看到的,在强度上更强、在范围上更大呢?因此,我们应当也注意,在末日临近的时候,所有这些神迹会接踵而至,而且自然事件也将伴随着超自然现象(路二十一25~26)。耶稣说:“你们看见这一切的事,也该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门口了”(太二十四33)。
三、基督再临或二次降临本身
在我们刚才所提到的前兆发生以后,紧接着是“人子的兆头要显在天上”(太二十四30)。与此相关,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基督再临的时间
基督再临的确切时间没有人知道(太二十四36),一切企图计算出确切日期的做法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根据圣经,在世界的末了,基督将要再来。门徒们曾经问主,“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呢?”(太二十四3)。门徒将两者连在一起,但是主并没有以任何方式暗示这是错误的,反而在祂的讲论里假设了它的正确性。在马太福音二十四章29~31、35~44节,耶稣认为这两者是同时发生的(参:太十三39~40)。保罗和彼得也提到两者是同时发生的(林前十五23~24;彼后三4~10)。对于与基督再临同时发生的事件的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圣徒的复活会是与基督再临同时发生的事件之一(林前十五23;帖前四16),耶稣向我们保证,祂在末日要叫他们复活(约六39~40、44、54)。根据泰尔、克里默与寇格尔、华尔克、萨蒙德(Salmond)、赞恩(Zahn),和其他一些人的观点,这只能指终末成全的大日——世界的末了。与之同时发生的另一事件,会是世界的审判(太二十五31~46),尤其指恶人受审判(帖后一7~10),前千禧年主义者将这一点放在世界的末了。最后,基督的再临使万物都得到复兴(徒三20~21)。“万物的复兴”这种强有力的表达,只能指事物完全恢复到人堕落之前的存在状态。它是指万物都要恢复到自己先前的状况,而前千禧年主义者的千禧年并不包含这一点。因为在他们所界定的千禧年期间,甚至连罪和死亡都会继续杀害它们的牺牲品。[5]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的,主再临之前必然会发生几个事件。在阅读那些谈论主再临和末日临近的经文时,我们必须谨记这一点(太十六28,二十四34;来十25;雅五9;彼前四5;约壹二18)。它们部分是从一个事实来解释的,即从神的角度看来,神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基督的再临永远很靠近;部分是基于圣经将新约时期描绘为构成了末日或末时;部分是因为事实上,主在谈论祂的再临时,祂所思想的并非总是祂的形体在末时再临,而可能是指在圣灵中再临;部分是由于典型的先知预言的透视凝缩(foreshortening),在这种凝缩中,并没有清楚划分“耶路撒冷遭毁灭”和“祂最后再来审判世界”。一些小教派人士(Sectaries)经常想要将救主的再临固定在某个准确的时刻,但这些尝试永远是骗人的。耶稣明确地指出:“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太二十四36)。这个关于圣子的描述可能是指,这种知识并不包含在祂作为中保必须带来的启示的范围内。
2.基督再临的方式
以下几点值得在这里强调:
A.这会是具有位格的降临。这可以从天使在耶稣被接上升的山上对门徒所说的话推论而得:“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祂怎样往天上去,祂还要怎样来”(徒一11)。耶稣的位格离开他们,而耶稣的位格还要再来。在当今的现代主义的体系里,根本不承认耶稣基督有位格的再临。麦敬铎认为,基督的再临是指“借着基本的基督教信仰的道德和宗教法则,也就是说,借着基督的灵,逐步地统治个人和社会。”[6]威廉·柯拉克(William Newton Clarke)说:“我们不应当期盼基督在地上有形的再临,而是要期盼祂属灵国度长期的、稳固的进展。···如果我们的主完成祂所开启的属灵再临,也就不需要再用有形的降临来成全祂在地上的荣耀。”[7]根据威廉·布朗(William Adams Brown),“不是借着一个突发式的大灾难,如早期基督徒可能盼望的,而是借着一种更缓慢、更可靠的属灵争战的方法,耶稣的理想将要得到它所配得的普世认同,基督的精神将要统治整个世界。这是基督再临的教义所代表的真理。”[8]饶申布士和马修斯以类似的说法提到基督的再临。他们全都将圣经中有关基督再临的绚丽描述解释为象征,认为它仅仅是在描述基督的精神将会越来越普遍地影响世上的生活。但是不言而喻,这种说法并没有公平地处理以下经文的描述:使徒行传一章11节,三章20~21节;马太福音二十四章44节;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2节;腓立比书三章20节;歌罗西书三章4节;帖撒罗尼迦前书二章19节,三章13节,四章15~17节;提摩太后书四章8节;提多书二章13节;希伯来书九章28节。现代主义者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们说这些经文是描述古老的犹太人的思维方式。在思考这个话题时,他们有新的、更好的亮光,但是根据当代所发生的世界性的事件,这种亮光却变得越来越昏暗。
B.这会是有形有体的降临。基督的再临会是有形有体的,其经文根据如下:使徒行传一章11节,三章20~21节;希伯来书九章28节;启示录一章7节。耶稣会以肉身回到地上。一些人将基督的再临视为与五旬节当日的属灵降临等同,将πapovoia(parousia)理解为指主在教会中的属灵临在。根据他们的描述,在五旬节当天,主已经在圣灵中再临,如今已经临在(因此用napovoia(parousia)这个词)于教会之中。他们尤其强调,napovola(parousia)这个词是指“临在/同在”。[9]显然,新约圣经确实提到基督属灵的降临(太十六28;约十四18、23;启三20);但是,这种降临,无论是指基督在五旬节当天降临在教会之中,还是指在属灵更新的过程中临到个人(加一16),都不能被视为等同于圣经所描述的基督唯一的第二次降临。Hapovoia(parousia)一词的意思确实是“临在”,但是魏司坚博士正确地指出,根据这个词在宗教末世论中的用法,它也有“到达”的含义,而新约圣经乃是凸出了到达的观念。此外,我们应当谨记,新约圣经还有其他用来指基督第二次降临的词汇,也就是anoná入v(apokalypsis)、npávea(epiphaneia)、avépwos(phanerosis), 以上每一个语词都指向肉眼可见的再临。最后,我们不应当忘记,使徒书信反复将第二次降临说成未来发生的事件(腓三20;帖前三13,四15~16;帖后—7~10;多二13)。这种说法与“基督再临是已经发生的事件”是格格不人的。
C.这会是众目可见的降临。这与前面所说的有密切关联。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主的再临是有形有体的,那么它也会是肉眼可见的。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罗素派或千禧年曙光派似乎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主张,基督的再临和千禧年的开启,已经在1874年以无形的方式实现了,而在1914年,基督带着权能再临,目的是为了移除教会并颠覆世上的国度。但是,当1914年过去,而基督却没有显现,他们就用方便的理论想要逃避这一难题,他们说:主仍然是隐藏的,因为人们尚未表现出充分的悔改。因此,基督已经降临了,但是祂是以不可见的方式再临的。然而,关于主再临的可见性,圣经并没有让我们留在困惑之中。无数的经文都证实这一点,例如:马太福音二十四章30节,二十六章64节;马可福音十三章26节;路加福音二十一章27节;使徒行传一章11节;歌罗西书三章4节;提多书二章13节;希伯来书九章28节;启示录一章7节。
D.这会是突然的再临。尽管圣经一方面教导基督再临之前将会出现若干前兆,另一方面,它也以同样的方式强调,基督的再临是突然的,是相当难以预料的,会让众人感到惊讶(太二十四37~44,二十五1~12;可十三33~37;帖前五2~3;启三3,十六15)。这不是互相矛盾的,因为这一类预兆并没有指出确切的时间。先知指出基督第一次降临之前将会出现某些预兆,然而基督的降临仍然让许多人感到吃惊。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注意这些前兆到底是什么。圣经暗示,人们对基督第二次降临的惊讶程度,与他们的警醒程度成反比。
E.这会是荣耀的、得胜的降临。尽管基督的第二次降临是有位格的降临、有形有体的降临、可见的降临,但是第二次降临仍然与第一次降临非常不同。基督并非以降卑状态中的身体再临,而是以荣耀的身体再临,并且身穿王服(来九28)。祂要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太二十四30),天使是祂的护卫(帖后—7),天使长是祂的信使(帖前四16),众圣徒是祂荣耀的随从(帖前三13;帖后一10)。祂将以万王之王和万主之主的身分降临,战胜一切邪恶势力,将一切的仇敌践踏在脚下(林前十五25;启十九11~16)。
3.基督再临的目的
基督在世界末日再临,是为了引进将来的时代,万物的永恒状态,祂将以两件大事开始、结束祂的再临,也就是死人复活和最后的审判(太十三49~50,十六27,二十四3,二十五14~46;路九26,十九15、26~27;约五25~29;徒十七31;罗二3~16;林前四5,十五23;林后五10;腓三20~21;帖前四13~17;帖后—7~10,二7~8;提后四1、8;彼后三10~13;犹14~15;启二十11~15,二十二12)。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暗示的,根据圣经的一般描述,世界的末了、主的日子、死人的身体复活和最终的审判是同时发生的。这个伟大的转折点也要毁灭一切抵挡神国度的邪恶势力(帖后二8;启二十14)。倘若启示录二十章1~6节没有被一些人设立为解释新约圣经其他所有经文的标准,我们可能会怀疑,能否以任何其他的方式解读相关的经文。根据前千禧年主义者的观点,基督的第二次降临主要是为了在地上建立一个有形的统治,由基督和众圣徒一同作王,为世人开启真正拯救的日子。这将包括被提、义人复活、羔羊的婚礼、对神的仇敌的审判。但是其他的复活和审判会随之发生,中间有不同的间隔,而最终的复活和最后的审判与基督的第二次降临之间相隔一千年。对此观点的反对意见,有一部分已经在前面提出,有一部分会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提到。
-----------------------------------------
1.Frost,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p. 203.
2.Blackstone, Jesus is Coming, p. 233.
3.Scofield's Bible, pp. 1033,1036; Rogers, The End from the Beginning, p. 144;Feinberg, Premillennialism or Amillennialism, pp. 134,135.
4.如需更多为“教会将要经历大灾难”辩护的资料,我们推荐两个前千禧年主义者的著作,也就是,Frost,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pp. 202-227; Reese, The Approaching Advent of Christ, pp. 199-224.
5.参 Thayer, Cremer-Kogel, Weiss, Bib. Theol. of the N. T., p. 194, note。 1040
6.Douglas Clyde Macintosh, Theology as an Empirical Science, p. 213.
7.William Newton Clarke, Outline of Christian Theology, p. 444。
8 William Adams Brown, Christian Theology in Outline, p. 373.
9.这种解释出现在 Warren, The Parousia of Christ 和 J. M. Campbell,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进深研究问题: 为什么不能将每一个地方出现的napovoia(parousia)都翻译为“临在/同在”?
圣经所提到的基督再临有哪些不同的含义?
该如何解释马太福音十六章28节,二十四章34节?
耶稣在马太福音二十四章的讲论,是不是指单一的再临事件?
犹太人的国家重建的教义是否必然牵涉到千禧年的教义?以下的经文是否教导这种重建:马太福音二十三章39节;路加福音十三章35节,二十一章24节;使徒行传三章6~7节?
在但以理书十一章36节起,但以理是否提到安提阿古·伊皮法纽就是敌基督的预表?
启示录十三章的两个兽与敌基督有怎样的关系?
保罗所提到的大罪人是否等同于敌基督?
帖撒罗尼迦后书二章6~7节所提到的“那拦阻他的”是指什么?
使徒是否教导基督也许会在他们在世时再临?
有人认为,“末了”(the end)或“世界的末了”(the end of the world)仅仅是指
“时代的尽头”(the end of the age),这种观念是否有新约圣经的根据?
参考书目:
Bavinck, Dogm. IV, pp. 712-753.
Kuyper, Dict. Dogm., De Consummatione Saeculi, pp. 117-245.
Vos. Geref. Dogm. V, Eschatologie, pp. 22-23
id., Pauline Eschatology,pp. 72-135. Hodge, Syst. Theol. III, pp. 790-836.
Pieper, Christl. Dogm. III, pp. 579-584. Valentine, Chr. Theol. II, pp. 407-411.
Schmid, Doct. Theol. of the Ev. Luth. Church, pp. 645-657.
Strong, Syst. Theol., pp. 1003-1015.
Pope, Chr. Theol. III, pp. 387-397. Hovey, Eschatology, pp. 23-78.
Kliefoth, Eschatologie, pp. 126-147,191-225.
Mackintosh. Immortality and the Future, pp. 130-148.
Kennedy, St. Paul's Conceptions of the Last Things, pp. 158-193.
Salmond, The Chr. Doct. of Immortality, pp. 241-251.
Snowden, The Coming ofthe Lord, pp. 123-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