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圣经教义 > 《系统神学》伯克富/著
伯克富教会论
《末世论》
原著:路易斯.伯克富(Louis Berkhof)
目  录
第一部分 个人性的末世论
第二部分 普遍性的末世论
 
赎罪论
赎罪论
伯克富基督论
伯克富基督论
 
第二部分 普遍性的末世论
第2章 千禧年的各种观点

一些人将基督的再临和千禧年的观念连在一起,他们认为千禧年会紧跟在基督第二次降临之前或之后。虽然这种观点并非改革宗神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仍然值得我们在这里加以考虑,因为它在许多圈子里已经变得非常流行。改革宗神学不能忽视当代普遍流行的千禧年主义者观点,反而应当明确定义自己对这些观点的立场。一些期盼将来千禧年的人认为,主将会在千禧年之前再来,因此他们被称为前千禧年主义者(Premillennialists)。而另一些人则相信,基督的再临会紧跟在千禧年之后,因此被称为后千禧年主义者(Postmillennialists)。然而,还有许多人不认为千禧年盼望有圣经的根据,最近人们已经习惯将他们称为无千禧年主义者(Amillennialists)。正如此名称所表明的,无千禧年主义的观点纯粹是否定的。它认为根本找不到充分的经文依据来合理化千禧年盼望,并且坚定地相信,圣经所支持的观念是:神的国度在现今的时代结束后,会紧接着神国度完美的永恒形式。我们应当注意,耶稣基督的国度被描述为永恒的国度,而非暂存的国度(赛九7;但七14;路一33;来一8,十二28;彼后一11;启十一15);进入将来的国度就是开始人的永恒状态(太七21~22),进入永生(太十八8~9;参考之前的上下文),得救(可十25~26)。一些前千禧年主义者将无千禧年主义说成一种新观点,是最近的新奇理论之一,但是这肯定与历史的见证不符。这个名称确实是新的,但这种观点像基督教一样古老。在第二和第三世纪(被认为是千禧年主义〔Chiliasm)的全盛时期)的教父中,它的拥护者至少和拥护千禧年主义的人一样多。从那时起,它曾经是人们最普遍接受的观点,也是教会重要的历史信条中所明确表达或暗示的唯一观点,而且一直是改革宗的圈子里最流行的观点。

一、前千禧年主义

因为前千禧年主义并非总是采用同样的形式,我们最好简短地指出此理论过去一般采用的形式(而不去提各种的变体),接下来再更详细地描述当代最主要的前千禧年主义理论。

1.过去的前千禧年主义

爱任纽的观点可以说是最能反映最初几个世纪的基督教思想的观点。与六日创造相对应,现今的世界将持续六千年。到了这段时期的末尾,敬虔人所受的苦难和逼迫将会大大地增加,直到最后,一切邪恶的化身会借由敌基督的位格显明出来。当他完成他的破坏工作,并大胆地坐在神的圣殿中,基督就会在属天的荣耀中显现,并且战胜祂一切的仇敌。这将伴随着圣徒身体的复活和神国度在地上的建立。为期一千年的千禧年至福时期,要对应于创造的第七日,即安息日。耶路撒冷会得到重建;地上要结出丰盛的果实;和平和公义终将得胜。这一千年结束之后,紧接着就是最后的审判,一个新的创造会出现,在这个新创造中,得赎之人将永远生活在神的面前。大致说来,这种描述是基督教最初几个世纪典型的末世论观点,虽然在一些细节上可能存在差异。在接下来的所有世纪中,直到进入十九世纪,千禧年的思想在本质上维持一致,尽管一些小教派中仍有一些奇怪的畸形观点。然而,持续不断的研究也带来进一步的发展,在相关细节的描述上也更加清晰。这个普遍观点的主要特征可以描述为以下几点:基督即将再次降临到世间已经近了,而且会是肉眼可见的、具有位格的、充满荣耀的降临。然而,基督再临之前会发生一些事件,例如,福音传遍万国、以色列的回转、大背道和大灾难、大罪人的显现。有幽暗和试炼的时期为教会存留,因为教会也必须经历大灾难。二次降临会是一个伟大的、单一的、杰出的、充满荣耀的事件,但是却会伴随着好几个其他的事件,会对教会、以色列和世界产生影响。已经死去的圣徒将要复活,而活着的圣徒将要改变形象,他们都要被提,与降临的主相见。敌基督和他邪恶的随从将要被杀;而以色列,神古老的百姓将要悔改、蒙拯救、回归圣地。之后,神的国要照先知所预言的,在一个被转化的世界里建立起来。许多外邦人将要转向神,被纳人神的国度里。和平和公义的状况将要在全地得胜。基督在地上的统治结束以后,其余的死人将要复活;这种复活之后紧接着是最后的审判和新天新地的创造。大致说来,我们可以说这就是由以下这些人所拥护的前千禧年主义的类型,例如梅德(Mede)、本革尔(Bengel)、奥伯伦(Auberlen)、克利斯理(Christlieb)、埃卜拉德、郭德、哈夫曼、蓝伊、斯泰尔、范乌斯特兹、范·安德尔、奥福德安德鲁斯(Andrews)艾理考(Ellicott)葛尼斯(Guinness)凯洛格(Kellogg) 赞恩、摩尔海德(Moorehead)、牛顿(Newton)、崔伦奇(Trench)和其他一些人。 不用多说,这些人的观点在一些细节上是不同的。

2.当代的前千禧年主义

在十九世纪的第二个二十五年,在达秘(Darby)、凯利(Kelly)、特罗特(Trotter),和他们在英国和美国的追随者的影响下,引进了一种新型的前千禧年主义,一种与时代论(Dispensationalism)相结合的前千禧年主义。这种新观点在美国尤其是借着《司可福圣经》( Scofield Bible)得到了普及,也透过艾瑟伯特・布灵格、葛兰特(F.W.Grant)、布莱克司通(Blackstone)、葛雷(Gray)、席尔弗(Silver)、 海德曼(Haldeman)、两位盖柏林(the two Gaebeleins)、*布如克斯(Brookes)、莱 理(Riley)、罗杰斯(Rogers)和其他许多人的著作,得到广泛的传播。

[*编按]:指安诺.盖柏林(ArnoC.Gaebelein)与其子弗兰克.盖柏林(Frank E.Gaebelein)。

此类观点确实呈现出救赎历史的新哲学,以色列在其中扮演领头的角色,而教会仅仅是一个插曲。此类理论的主导原则促使他们将圣经分割为两本书,一本是国度之书,一本是教会之书。阅读他们对神如何对待人的叙述,人会迷失在一个由许多圣约和时代所构成的令人迷惑的迷宫中,没有任何可靠的指引来指点迷津。他们划分的倾向也表现在其末世论的纲领中:有两次第二次降临,(如果没有四次,也有)两次或三次的复活,和三次审判。此外,神的子民也分为两群,根据一些人的观点,两者是永远分离的,以色列住在地上,而教会住在天上。

以下几点会让我们对今天最流行的前千禧年主义的体系有一些概念:

A.它对历史的看法。在历史的进程中,神是基于不同的约,并根据七个不同时代(dispensation)的原则来与人类世界打交道。每一个时代都是独特的,其中的每一个都代表神对天然人的不同考验;而由于人未能通过这些接续不断的考验,每个时代就都以审判终结。奠基在西奈山的以色列的神权政体,在神的经世里占据了特殊的地位。它是神的国度或弥赛亚国度最初的形式,而大卫和所罗门的时代是它的黄金岁月。如果百姓走在顺服的道路上,这个国度的力量和荣耀有可能会加增,但是由于百姓的不忠不信,它最终倾覆了,百姓也被流放到外地。众先知曾预言国度的倾覆,但也捎来了盼望的信息,并且提高了百姓的期望,即在弥赛亚的日子,以色列会借着真正的悔改转向上主,大卫的宝座会在无比的荣耀中得到重建,连外邦人也要分享未来国度的祝福。但是当弥赛亚降临,并提议要建立这个国度时,犹太人却未能显示出必要的悔改。结果是弥赛亚君王并没有建立祂的国度,反而抽身离开了以色列,远走他乡,延迟国度的建立,直到祂的再来。然而,在祂离开地上之前,祂建立了与国度完全没有共通点的教会,而且众先知也从来没有提到过教会。律法时代让位给了神的恩典时代。在恩典时代,教会是从犹太人和外邦人中召集出来的,形成了基督的身体,如今与基督一同受苦,但是将来要成为羔羊的新妇,与基督一同得荣耀。基督并不是这个教会的王,而是她神圣的头。教会有宣讲的荣耀职分,但她在世上万国中所宣讲的并不是国度的福音,而是神白白恩典的福音,要从万国中将选民招聚出来,他们也要进一步向万国作见证。这种方法会被证明是失败的;它不会大规模地引发回转。而在这个时代的末了,基督将会突然再临,并引发一种更加普世性的回转。

B.它的末世论。基督的再临如今已是迫在眉睫的(imminent),也就是说,祂随时都可能再来,因为基督再临之前,没有任何必须发生的前兆事件。然而,基督的再临是由两个独立事件组成的,两者中间相隔七年。第一个事件是“再临”,基督将要在空中显现,与众圣徒相见。一切死去的义人都将复活,而活着的圣徒将要改变形象。他们要一同被提到云里,庆祝羔羊的婚宴,之后要永远与主同在。活着圣徒的改变被称为“被提”,有时也被称为“隐秘的被提”。那时基督和教会将要从地上离去,甚至内住的圣灵也伴随教会一同离去,会有一段七年或更久的时期,往往划分为两部分,几件大事将要在这段时期内发生。国度的福音将要再次被宣讲,似乎主要是借着犹太人中相信基督的余民,这将导致犹太人的大规模回转,尽管有许多人仍然会继续不断地亵渎神。主将要再次对付以色列,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尽管有人说是在更晚的时期),以色列会回转。在七年的后半,会有无与伦比的大灾难时期,它究竟会持续多久,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敌基督将要显现,神忿怒的杯将要倾倒在人类身上。在七年的末了,基督的“显现”会紧随其后,也就是说,救主要降临在地上,现在不是为了祂的圣徒,而是伴随着祂的圣徒。当时存在的万国要受审判(太二十五31起),绵羊和山羊要被分开;在大灾难期间过世的圣徒将要复活;敌基督会被毁灭,撒旦要被捆绑一千年。千禧年国度如今将要被建立起来,这是一个真实可见的、人间的、实质的犹太国度,是神权统治国度的复兴,包括大卫王权的重建。在这个国度里,众圣徒将要与基督一同作王,犹太人是天生的公民,而许多外邦人将成为被收养的公民。基督要在耶路撒冷设立祂的宝座,耶路撒冷将再次成为敬拜的核心地点。圣殿要在锡安山上重建,祭坛上要再次流淌祭牲的血,也就是赎罪祭和赎愆祭的血。尽管罪和死亡仍然掌权,但是这将是一段丰盛和繁荣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人的生命将要延长,旷野将要像玫瑰一样盛开。在这段时期,世人将要迅速回转,根据一些人的观点,是透过福音而达成的,但是根据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借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手段,例如,基督具有位格的显现、圣徒蒙福所引发的嫉妒,最重要的是大而可畏的审判。千禧年之后,撒旦将要被暂时释放,从歌革和玛各而来的群众要聚集起来,抵挡圣城。然而,有火从天上降下,吞灭仇敌,撒旦要被丢在无底坑中,兽和假先知之前已经被丢在其中。在这段短暂的时期之后,已经死去的恶人将要复活,并且出现在白色大宝座前,接受审判(启二十11~15)。之后,会有一个新天新地。

C.此理论的一些变体。在末世论架构的一些具体细节上,前千禧年主义者并没有完全一致的观点。研究他们的著作就可以看到许多不同的意见。许多的要点都是不明确的,也没有足够的把握,这证明,他们对细节的解释有多少价值是值得怀疑的。尽管当代大多数的前千禧年主义者相信,耶稣基督未来的统治是以可见的方式进行的,但是即使在今天也有一些人仅仅盼望一种属灵的统治,并不期待基督在地上有形有体的同在。尽管启示录二十章的一千年一般是按照字面含义来解读,有一种倾向是将它们视为一段不确定的时期,可以更长,也可以更短。有些人认为犹太人必须先回转,然后被带回巴勒斯坦,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个次序应该颠倒过来。一些人相信,使世人回转的媒介和现在所使用的媒介是完全相同的,但普遍的观点是,其他的媒介将要取代现今的媒介。至于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的期间,复活的圣徒居住在哪里,也有不同的看法,是在地上还是在天上,或者两者都是。至于在千禧年期间,人类是否会继续繁衍、罪在那段时期中的盛行程度、死亡持续的影响和许多其他的要点,也有各式各样不同的意见。

3.对前千禧年主义的反对意见

在讨论前千禧年主义对基督第二次降临的观点时,我们已经做过专门的审视和批判,接下来有关复活和最后审判的章节将会提供进一步的时机,以便批判式地探讨前千禧年主义对这些事件的解释。因此,在这里所提出的反对意见会属于较笼统的性质,即便如此,我们也只能注意其中最重要的几点。

A.这个理论是基于照字面解释先知对以色列的未来和神国度的描绘,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费边(Fairbairn)、里姆(Riehm)和戴维得森(Davidson)等人论预言的著作,大卫·布朗(David Brown)论《基督第二次降临》(The Second Advent)的杰出作品,沃尔德葛雷夫(Waldegrave)论《新约千禧年主义》 (New TestamentMillennarisnism)的重要书卷,阿德尔斯(Aalders)博士最近的著作《旧约的众先知》 (De Profeten des Ouden Verbonds),和《旧约圣经对以色列重建的看法》 (Het Herstel van Israel Volgens het OudeTestament)已经反复指出这一点。最后一卷书完 全致力于以解经学的方式,详细研究旧约圣经中与以色列未来之重建有关的所有经文。它是一部值得详细研究的著作。

前千禧年主义者主张,任何不是按照字面解释和按照字面应验的,都无法满足这些先知预言的要求;但是先知书本身已经包含一些暗示,指向属灵的应验(赛五十四13,六十一6;耶三16,三十一31~34;何十四2;弥六 6~8)。

有一个论点说,先知从来没有以字面以外的涵义来使用“锡安”和“耶路撒冷”这两个名称,前者总是指一座山,后者总是指一座城,这显然是违背事实的。在一些经文中,这两个词都用来指以色列,也就是神在旧约圣经时期的教会(赛四十九14,五十一3,五十二1~2),新约圣经也沿袭了这种用法(加四26;来十二22;启三 12,二十一9)。值得注意的是,新约圣经—即旧约圣经的应验——完全没有表明耶稣将要重建旧约圣经的神治政权,也未包含任何与恢复神治政权相关的无可辩驳的正面预言,然而,新约圣经确实包含了大量迹象,表明赐给以色列的应许将要以属灵的方式应验(太二十一43;徒二 29~36,十五 14~18;罗九 25~26;来八 8~13;彼前二9;启一6,五10),若要进一步寻找圣经中有关属灵应验的细节,可以查询韦恩哈登(Wijngaarden)博士的著作《国度的未来》( The Future of the Kingdom ) 新约圣经肯定不支持前千禧年主义者的字面主义(literalism)。此外,这种字面主义会使他们陷入各样的荒谬中,因为它涉及到先前以色列生活的历史状况要在未来得到重建,包括旧约圣经时期的世界强权(埃及、亚述、巴比伦),以色列的临邦(摩圣押、亚扪、以东、非利士)都必须再次登上历史的舞台(赛十—14;摩九12;珥三19;弥五5~6;启十八章),圣殿必须重建(赛二2~3;弥四1~2;亚十四16~22;结四十~四十八章),撒督的儿子必须再次作祭司(结四十四 15~41, 四十八 11~14),连赎罪祭和赎愆祭都必须再次被带到祭坛上,不是为了纪念(一些前千禧年主者这样认为),而是为了赎罪(结四十二13,四十三18~27)。除此之外,情况的改变使万国每年都需要去拜访耶路撒冷,以便庆祝住棚节(亚十四16),甚至每一周都必须在耶和华面前敬拜(赛六十六23)。

B.所谓的延迟理论(postponement theory)是前千禧年架构中的必要环节,但是却没有任何圣经根据。按照这种理论,约翰和耶稣宣告天国近了,也就是犹太人的神治国度近了。但是,因为犹太人并没有悔改和相信,于是耶稣延迟建立此国度,直到祂第二次降临。司可福认为,马太福音十一章20节是标志这种改变的关键点,另一些人认为关键点在马太福音十二章,还有一些人认为在更后面的经文中。在这个转折点之前,耶稣并不关心外邦人,而是仅仅向以色列人传讲天国的福音;而在这个转折点之后,耶稣就不再传讲天国,而是仅仅预言天国将来的降临,并且应许以色列人和外邦人当中困乏的人,要赐给他们安息。但是我们不能主张,在这个假设的转折点之前,耶稣自己并不关心外邦人(参:太八5~13;约四1~42),也不能说在此之后,耶稣不再传讲天国(太十三章;路十1~11)。完全没有证据证明耶稣传讲两种不同的福音,起初是天国的福音,之后是神恩典的福音;根据圣经,这种划分是站不住脚的。耶稣心里所想的绝非旧约圣经神治政权的重建,而是指属灵实际的引进,旧约圣经的国度仅仅是这种属灵实际的预表(太八11~12,十三31~33,二十一43;路十七21;约三3,十八36~37;参:罗十四17)。基督就是为此来到世上,而在祂降临之后,并没有延迟这项工作,反而实际建立起这个国度,并且不止一次地将它说成现实的情况(太十一12,十二28;路十七21;约十八36~37;参:西一13)。这整个延迟理论只是相对近代的虚构,是极具争议的,因为它以毫无根据的方式破坏了圣经的统一性和神子民的统一性。圣经将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之间的关系描述为预表(type)和对范(antitype,或译“原型”),预言和应验。但是这种理论却认为,尽管新约圣经原先是为了成为旧约圣经的应验,但是实际上却成为完全不同的事物。国度,也就是旧约圣经的神治政权,并没有按照预言所说的得到恢复,但是旧约圣经从未预言的教会却被建立起来。因此,两者就分道扬镳了,一者成为国度的书卷,另一者则成为教会的书卷,只有四福音书例外。此外,神的百姓也分为两群,一群是天生的,另一群是属灵的;一群是属地的,另一群是属天的;仿佛耶稣从来没有说过“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约十6),仿佛保罗从来没有说过:外邦人将要被嫁接到旧的橄榄树上(罗十一17)。

C.这种理论也公然反对圣经对未来大事的描述,即复活、最后的审判、世界的末了。正如在前面说明的,圣经描述这些大事是同时发生的。没有丝毫迹象表明它们中间相隔一千年,除了启示录二十章4~6节以外。它们显然是同时发生的(太十三37~43、47~50〔在世界的“末了”,要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而不是在这一千年以前),二十四29~31,二十五31~46;约五25~29;林前十五22~26;腓三20、21;帖前四15、16;启二十11~15)。这些都发生在主降临之时,也就是主的日子。在回应这种异议时,前千禧年主义者经常暗示,主的日子可能为期一千年,因此,圣徒的复活和万国的审判都发生在这漫长的“一日”的早晨,而恶人复活和白色大宝座的审判可能发生在同一日的晚上。他们诉诸于彼得后书三章8节:“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但是这几乎无法证明这一点,因为这个局面很容易被扭转过来。同一段经文也可能被用来证明启示录二十章的一千年仅仅是一日。

D.前千禧年主义认为复活是二重的、甚至是三重或四重的,这种观点是他们的理论所要求的,而这种复活观根本没有确切的经文基础,他们用一千年的期限,将最后的审判分割为三种审判,也是没有经文根据的。至少可以这样说,认为启示录二十章5节的“头一次的复活”是指身体的复活,也是非常可疑的。上下文并不要求必须如此解读,甚至不支持这种观点。支持双重复活理论的根据似乎是因为,使徒经常单单提到信徒的复活,却完全没有提到恶人的复活。但这是由于他们是写信给耶稣基督的教会,是由于他们提到了与圣徒复活有关的方面,由于他们想要强调复活的救恩论层面(林前十五章;帖前四13~18)。其他经文则清楚地提到义人和恶人的复活是在一瞬间发生的(但十二2;约五28~29;徒二十四15)。我们会在下一章进一步考虑这件事情。

E.前千禧年主义理论使自己卷入千禧年教义各种无法克服的难题里。我们不可能理解,一部分的旧天地和罪恶的人性,如何能够与一部分新天地和得荣耀的人性共存。具有得了荣耀身体的完美圣徒,如何能与在肉身中的罪人交通?得荣耀的圣徒怎能生活在充满罪恶的环境之中、生活在死亡与腐败的场景之中?只要大地仍未被更新,荣耀的主、得了荣耀的基督怎能在地上设立祂的宝座?启示录第二十一章告诉我们,天地被更新之后,神和得赎者的教会才会住进他们在地上的居所;那么怎么能主张基督和圣徒将要在未更新的天地中居住一千年?在肉身中的罪人和圣徒怎能站立在荣耀的基督面前?因为连保罗和约翰在基督的面前都站立不住(徒二十六12~14;启一17)。毕特(Beet)所说的是正确的:“我们无法想像,那些尚未死亡的人,和那些已经经历过死亡、且永远不再死亡的人会掺杂在一起,并居住在同样的星球上。这样把今世和将来世代混为一谈是极不可能的。”[1]大卫.布朗大声疾呼:“将彼此完全不相容的事物混在一起。这是一种多么混杂的状态!多么可憎的混合!”[2]

F.支持这种理论的唯一经文根据是启示录二十章1~6节(如果我们将旧约圣经的内容灌注到这段经文的话)。这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基础,有以下几种原因:(1)这段经文乃是出现在一卷高度象征性的书卷中,被公认为晦涩难解,从人们对它的不同解释就可以推断出这一点。(2)前千禧年主义者对此处经文的字面解释,会导致一种观点,是在圣经其他地方找不到依据,甚至与新约圣经其他经文矛盾的。这是一个致命的反对意见。良好的解经学要求,应当根据圣经中较清楚明白的经文解释较为晦涩难懂的经文,而非倒过来。(3)连前千禧年主义者的字面解经也并非前后一致的字面解经,因为它认为第1节的“链子”、因此也包括第2节的“捆绑”都是象征性的,它也经常认为一千年是指一段不确定的时期,并且将第4节的“灵魂”转变成“复活的圣徒”。(4)严格来说,这段经文并没有说这两类人(也就是殉道的圣徒和那些不敬拜兽的人)是从死里复活的,仅仅提到他们活着、并且与基督一同作王。而这种“活着、并且与基督一同作王”被说成构成了第一次复活。(5)在这些经文中绝对没有暗示,基督和祂的圣徒将要在地上执行有形的统治。根据启示录四章4节、六章9节这类经文,这个场景更可能是被设定在天上。(6)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经文完全没有提到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圣殿、犹太人、千禧年国度中天生的公民,也不存在任何关于一千年统治的暗示。如果需要无千禧年主义对此处经文的详细解释,我们推荐凯波尔、巴文克、德莫尔、狄杰克(Dijk),桂丹努(Greydanus),魏司坚、和韩滴生(Hendriksen)。

二、后千禧年主义

关于基督第二次降临的时间,后千禧年主义的立场与前千禧年主义的立场刚好相反。后千禧年主义认为,基督的再临会紧跟在千禧年之后,而千禧年会发生在福音时代的期间或福音时代的尾声。紧接着千禧年之后,基督会降临,引进万有的永恒秩序。在讨论后千禧年主义时,我们有必要区分此理论的两者不同形式,一种形式认为千禧年将借着圣灵的超自然影响实现,另一种形式认为千禧年将借着一种自然的演化过程降临。

1.后千禧年主义的不同形式

A.早期的形式。在十六和十七世纪,荷兰的几位改革宗神学家教导一种特定类型的千禧年,它如今被称为后千禧年主义。他们当中有一些非常知名的人士,如柯塞由、阿勒丁、两位费劬噶、[*]窦屯(d'Outrein)、魏修斯、洪比克(Hoornbeek)、寇尔曼和布雷克,其中一些人将千禧年视为属于过去的,另一些人认为它是属于现在的,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它是未来的。

[*编按]:可能指老甘佩裘.费劬噶(Campegius Vitringa Sr.)与其幼子甘佩裘.费劬噶Campegius Vitringa).

大多数人认为它发生在世界的末了,也就是在基督第二次降临之前不久。这些人拒绝前千禧年主义者的两个最重要的观念,即:基督要有形有体地再来,在地上作王一千年,以及基督再临时,圣徒将要复活,并与基督一同在千禧年国度中作王。尽管他们的描述在一些细节上有不同,但普遍的观点是,将要逐渐传遍全世界的福音,在末后之时,会变得更为有效,远超如今,其果效是无法估量的,它将要为耶稣基督的教会引进一段具有丰盛属灵祝福的时期,一个黄金时代,在此期间,犹太人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同享福音的祝福。近年来,大卫.布朗、柏葛(J.Berg)、斯诺登(J.H.Snowden)、斯塔福(T.P.Stafford)、和史特朗都 拥护这种后千禧年主义。我们所提到的最后一位神学家说,千禧年将会是“争战的教会在末后日子的一段时期,那时,在圣灵的特殊影响下,殉道者的灵将要再次出现,真宗教将会得到极大的复苏与复兴,基督教会的成员将会意识到自己在基督里的力量,以至于他们会以一种前所未见的程度,战胜教会内、教会外的邪恶势力。”3此观点认为,在教会的黄金时代之后,会紧跟着一段短暂的背道,在善恶的势力之间,将会出现可怕的冲突,基督的再临、普遍的复活和最后的审判也会同时发生。

B.后期的形式。今天,大多数的后千禧年主义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型,它不太关心圣经的教导,只把圣经当成历史遗迹,说明人们一度相信的是什么。现代人对过去的千禧年盼望缺乏耐心,对古人完全依赖神感到不耐烦。现代人不相信福音的宣讲和与之相伴的圣灵工作能引进新时代;他们也不相信这会是一个灾难式的变动的结

果。一方面,现代人相信进化将逐渐带来千禧年;另一方面,相信人自己必须采用一种建设性的改良世界政策,借此引进新的时代。饶申布士说:“我们对千禧年的最大兴趣在于,我们盼望它能提供一种社会秩序,尊荣并保护每一个最微不足道之人的自由和价值;在千禧年中,人类的兄弟情谊将体现为共同拥有社会的经济资源;人类的属灵良善将要高过一切唯物主义群体的私人利益。……至于基督教的理想社会要通过什么方式降临——我们必须从大灾难转向发展。”4凯斯(Shirley Jackson Case)问道:“我们是否仍然应当期盼神借着灾难的手段引进新的秩序,或者我们应当承担实现我们自己的千禧年的责任,相信神正在我们里面和我们的世界中运行,使你们又立志又行事,为要成就祂的美意呢?”在接下来的段落中,他自己给出了答案:“历史的进程展现为一个不断进化的斗争的漫长过程,借此,人类整体在文明和成就的规模上,不断地提升到更高的境地,借着更好的技术和工业,精益求精。综观人类的各个时代,人的事业已经成为真实的逐步上升之一。世界并没有变得更糟,反而变得越来越好。……既然历史和科学都表明,这种改善始终是人类的成就所带来的结果,人也学会推测,如今仍然难以克服的邪恶,可以借着艰苦的努力和渐进的改良去消除,而非借着神明灾难式的干预。……医生的技术将会治愈或预防疾病,教育和法律将会治疗社会的顽疾,设立处理相关问题的新标准和新方法将会避免国际灾难。简而言之,生活的一切顽疾应当要借着渐进的矫正治疗过程来治愈,而不是借着一种突发性的灭绝。”这些引述相当能说明当代后千禧年主义的特征,难怪前千禧年主义者反对这种观点。

2.对后千禧年主义的反对意见

对后千禧年主义的理论,有一些非常重大的反对意见。

A.此教义的基本观念——即基督将要逐渐赢得全世界,随着时间的进展,福音将要转化列国的生活,公义与和平将成为至高的统治,圣灵的祝福要比以往更丰盛地浇灌下来,就在救主再临之前,教会将会经历一段史无前例的繁盛时期——与我们在圣经中所看到的时代尽头的画面不符。圣经确实教导,福音将要传遍全世界,将要施展一种有益的影响力,但是这不足以使我们盼望普世的回转,无论是在这个世代,还是在将来的世代。圣经强调,紧邻着末时之前,会有一段大背道的时期,一段大灾难和逼迫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许多人的信心会渐渐冷淡,对基督忠诚的人会遭到强烈的苦难,而在一些案例中,甚至要用自己的血印证自己的信仰(太二十四6~14、21~22;路十八8,二十—25~28;帖后二3~12;提后三1~6;启十三章)。当然,圣经所提到的将要标志出历史尽头的大背道和大灾难,是后千禧年主义者无法完全忽视的,但是他们将它轻描淡写,并且认为这仅仅是在预言小规模的背道和灾难,并不影响宗教生活的主要方向。他们对于教会在末了时将达到满有荣耀状况的期盼,乃是基于一些包含象征式描述的经文,这种描述要么是针对整体的福音时代,要么是针对耶稣基督外在国度的完美祝福。

B.相关的观念,即今世不会在一个极大的灾难性转变中结束,而是以几乎无法察觉的方式过渡到将来的世代,同样是不符合圣经的。圣经非常明确地教导我们,大灾难,也就是神特别的干预,将会终结撒旦在地上的统治,并引进一个无法震动的国度(太二十四29~31、35~44;来十二26~27;彼后三10~13)。这会是一个关键时机,一种剧烈的转变,其转变如此之大,以至于会被称为“万物更新”(太十九28,《新译本》《和合本修订版》;参《思高圣经》“重生的世代”;《和合本》作“复兴”)。正如信徒在今生逐步被分别为圣,直到他们实际上已经作好准备,不需要更多的转变就可以进入天堂,世界也将逐步得到净化,因此为进入下一个阶段作好准备。正如信徒在死亡之时仍然必须经历极大的转变,同样地,世界在末世来临之时,也要经受巨大的变化。将来必有一个新天和新地(启二十—1)。

C.现代的观念说,自然演化和人在教育、社会改革和法律领域中的努力,会逐步带来基督教精神的完全统治,这完全违背了神的话语在这点上的教导。带来神的荣耀国度的,并不是人的工作,而是神的工作。这个国度无法透过自然的途径建立,只能透过超自然的途径。它是神在祂百姓心中建立的统治,受到神的百姓的认可,纯粹靠自然的途径完全无法使这种统治生效。没有得到更新的文明,人心没有超自然的转变,绝对无法带来千禧年,即耶稣基督有效的、荣耀的统治。过去二十五年的经历(编按:本书完成于1938年),应当迫使现代人接受这项真理。被高度吹捧的人类发展,并没有让我们看到千禧年。

--------------------------------
1.Beet, The Last Things, p.88.
2.Brown, The Second Advent, p. 384.
3.Strong, Syst. Theol., p. 1013.
4.Walter Rauschenbusch, A Theology of the Social Gospel, pp. 224 f.
5.Shirley Jackson Case, The Millennial Hope, pp. 229, 238 f。

进深研究问题:

前千禧年主义有怎样的历史起源?它真的是第二和第三世纪普遍流行的观点吗?

奥古斯丁对神的国和千禧年的看法为何?

在圣经中,神的国和教会是不同的,还是等同的?是否一个是天然的和国家性的,而另一个是属灵的和普世性的?

路加福音十四章14节和二十章35节是否教导部分的复活?以色列的任何一部分是否会构成基督新妇的一部分?

基督再来时新妇是否会成为完全?

后千禧年主义者是否必然是进化论者?

后千禧年主义乐观地认为世界将要逐渐变得更好,是否能通过我们的经验得到证实?

圣经是否预言,世界末日之前,神的国将会持续不断地进步?

是否有必要假设世界末日将要发生灾难式的改变?

参考书目:

Bavinck, Geref. Dogm, IV, pp. 717-769.

Kuyper, Dict. Dogm., DeConsummatione Saeculi, pp. 237-279.

Vos, Geref. Dogm. V. Eschatologie, pp. 36-40.

id., The Pauline Eschatology, pp. 226-260.

Hodge, Syst. Theol. III, pp. 861-868.

Warfield, The Millennium and the Apocalypse in Biblical Studies, pp. 643-664.

Dahle, Life After Death, pp.354-418.

D. Brown, The Second Advent.

Ch. Brown, The Hope of His Coming.

Hoekstra, Het Chiliasme.

Rutgers, Premillennialism in America.

Merrill,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Eckman, When Christ Comes Again.

Heagle, That Blessed Hope.

Case, The Millennial Hope.

Rall, Modern Premillennialism and the Christian Hope.

Fairbairn, The Prophetic Prospect of the Jews (by Pieters).

Berkhof, Premillennialisme.

Riley, The Evolution of the Kingdom.

Bultema, Maranatha,

Berkhoff, De Wederkomst van Christus.

Brookes, Maranatha.

Haldeman, The Coming of the Lord.

Snowden, The Second Coming of the Lord.

Blackstone. Jesus is Coming.

Milligan, Is the Kingdom Age at Hand?

Peters, The Theocratic Kingdom.

West, The ThousandYears in Both Testaments.

Silver, The Lord's Return.

Bullinger, How to Enjoy the Bible.

Waldegrave, New Testament Millenarianism.

Feinberg, Premillennialism and Amillennialism.

Gæbelein, The Hope of the Ages.

Hendriksen, More Than Conquerors=韩威廉著,王特诚译,《得胜有余-— 启示录研究》(香港:天道,1993)。

Dijk, Het Rijk der Duizend Jaren.

Aalders, Het Herstel van Israel Volgens het Oude Testament.

Mauro, The Gospel of the Kingdom, and The Hope of Israel.

Frost.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Reese, The Approaching Advent of Christ.

Wyngaarden, The Future of the Kingdom.

<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