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圣经教义 > 《系统神学》伯克富/著
伯克富教会论
《教会论》
原著:路易斯.伯克富(Louis Berkhof)
目  录
第一部分 教会
第二部分 恩典的媒介
 
赎罪论
赎罪论
伯克富基督论
伯克富基督论
 
第二部分 恩典的媒介
第3章 圣礼总论

一、圣道与圣礼之间的关系

与罗马天主教不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会强调神的圣言的优先性。前者是基于一个假设,即圣礼包含罪人获取救恩所需的一切,不需要解释,因此使得圣道成为非常多余的恩典媒介;但是,后者却将圣言视为绝对必要的,而且仅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必须在圣道之外加上圣礼?一些路德宗信徒宣称,圣礼传达一种特殊恩典,与圣道所产生的恩典不同。但是改革宗信徒普遍否认这种观点,除了一些苏格兰神学家和凯波尔博士之外。他们指出,神造人就是如此,人尤其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知识。圣道适用于耳朵,而圣礼适用于眼睛。而因为眼睛比耳朵更加灵敏,我们可以说,神因此在圣道之外加上了圣礼,以便帮助罪人。在圣道中向耳朵传达的真理,在圣礼中以象征的方式呈现给眼睛。然而,我们应当谨记,在完全没有圣礼的情况下,圣道也可以存在,而且是完整的;但是,若没有圣道,圣礼就永远不会完整。圣道和圣礼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1.相似之处

它们在下列几点是一致:(A)共同的创始者,因为神同时将圣道和圣礼设立为恩典的媒介。(B)同样的内容,因为圣道和圣礼的核心内容都是基督。(C)都是借着信心来支取其内容。信心是罪人与在圣道和圣礼中所提供的恩典有分的唯一途径。

2.不同之处

它们在下列几点上不同:(A)在必要性上:圣道是不可或缺的,而圣礼不是。(B)在目的上:因为圣道是为了产生并强化信心,而圣礼仅仅是为了强化信心。(C)在延伸范围上:因为圣道可以向外进入全世界,而圣礼只能向教会里的人施行。

二、“圣礼”一词的起源与含义

圣经中并没有“圣礼”(sacrament)一词。它源自拉丁文sacramentum,原先是 指诉讼双方上缴的金钱的总和。法院作出裁决之后,胜诉一方的钱将会被归还,而败诉一方的钱将会被没收。这似乎被称为一种sacramentum,因为它的目的是一种献给神明的某种挽回祭式的奉献(propitiatory offering)。这个词向基督教用法的过渡可能是由于:(A)这个词在军事上的用法,它暗示士兵庄严地宣誓要效忠自己的指挥官;而在洗礼中,基督徒宣誓效忠主耶稣。(B)拉丁文的《武加大译本》用sacramentum一词来翻译希腊文的μvotrpiov(mystērion;奥秘),因此获得一种特殊的宗教含义。用uvotpov(mystērion;奥秘)这个希腊术语来指圣礼,有可能是因为圣礼和希腊宗教的神秘故事有少许的相似之处。在早期教会中,“圣礼”一词首先用来指各种教义和典章。正是出于这种原因,一些人拒绝使用这个名称,偏爱将它说成“记号”、“印记”或“奥秘”。甚至在宗教改革时期和紧接着宗教改革之后,许多人也不喜欢“圣礼”这个名称。墨兰顿(Melanchton)使用signi,路德和加尔文也认为有必要叫人注意这项事实,即神学上的“圣礼”一词并不是以它的原始含义来使用的。但是这个事实——我们无法在圣经中找到这个词,以及用它来指耶稣所设立的仪式时,并不是用这个词的原始含义——并不能阻止我们使用这个词,因为用法常常决定一个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将圣礼定义如下:圣礼是基督所设立的神圣仪式,神在基督里的恩典和恩典之约的益处,借着可感知的记号描绘出来、印上印记,而且应用到信徒身上,而这些记号也反过来表达信徒对神的信心和忠诚。

三、圣礼的组成部分

圣礼必须区分为三个部分:

1.外在的或有形的记号

每一种圣礼都包含感官可感知的物质元素。在相当宽松的意义上,这有时被称为圣礼。然而,在严格意义上,这个词的包容性更大,同时包括了记号本身和记号所象征的事物。为了避免误解,我们应当谨记这种不同的用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说一个非信徒已经接受了圣礼,但却尚未真正接受圣礼。在完整意义上,他并没有接受圣礼。圣礼的外在事物不仅包括圣礼中使用的元素,也就是水、饼、酒,也包括神圣的仪式,也就是用这些元素所完成的仪式。从这个外在的观点来看,圣经称圣礼为记号和印记(创九12~13,十七11;罗四11)。

2.圣礼象征并印证内在的属灵恩典

记号和印记预先假设了某种被象征、被印证之物的存在,这通常被称为圣礼的内在之物(materia interna)。这在圣经中以各种方式描述为恩典之约(创九12~13,十七11),因信而得的义(罗四11),罪得赦免(可一4;太二十六28),信心和回转(可一4,十六16),在基督的死和复活上与祂联合(罗六3),等等。简而言之,可以说这是在于基督和基督一切属灵的丰盛。罗马天主教在圣礼里找到添加在人性之上、使人成圣的恩典,这恩典使人能够行善,并上升到神的视角(visioDei)的高度。圣礼不仅象征一般的真理,更象征着神赐给我们的、并由我们领受的应许,而且是用来坚固我们对那应许实现的信心(创十七1~14;出十二13;罗四11~13)。它们以有形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使我们更深入地意识到圣约的属灵祝福、我们的罪已经被洗净、我们与在基督里的生命有分(太三11;可一4~5;林前十2~3、16~17;罗二28~29,六3~4;加三27)。身为记号和印记,它们是恩典的媒介,也就是说,是强化圣灵在我们心中所作成的内在恩典的媒介。

3.在记号与所象征的事物之间的“圣礼的联合”

这通常称为圣礼的本质(forma sacramenti;forma在这里是指本质),因为它确切地反映出记号和记号所象征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圣礼的本质。根据改革宗的观点,这种本质:(A)不是物质性的,不像罗马天主教所宣称的那样,仿佛记号本身就包含了记号所象征的事物,而若接受了外在之物(materia externa),必然会伴随着有分于内在之物(materia interna);(B)也不是局部的,不像路德宗人士描述的那样,仿佛记号和记号所象征的事物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地方,以至于信徒和非信徒在接受这种记号时都同时领受到完整的圣礼;(C)而是属灵的,或者如杜仁田所表达的,它是相对的、合乎道德的,以至于每当人借着信心接受圣礼时,神的恩典便会伴随着圣礼。根据这种观点,外在的记号就成为圣灵所使用的媒介,借此传递神的恩典。记号和记号所象征之物之间的密切关联,解释了我们一般所说的“圣礼语言”的用法,以记号代表它所象征的事物,或反过来(创十七10;徒二十二16;林前五7)。

四、圣礼的必要性

罗马天主教认为,洗礼对一切想要得救的人来说是绝对必要的,而告解礼(sacrament of penance;或译为忏悔礼)对受洗之后犯道德罪行的人来说,也是同等必要的;但是坚振礼、圣餐(eucharist)和临终敷油礼(extreme unction)只有在它 们是神的命令、而且特别对人有帮助的这层意义上才是必须的。另一方面,更正教教导,圣礼对救恩并不是绝对必要的,但是从神的命令来看,却是义不容辞的。故意忽略圣礼的使用,会造成属灵的贫瘠,而且具有一种毁灭性的倾向,正如一切故意且顽梗地不顺服神所具有的。圣礼对救恩并不是绝对必要的,这是推论自:(1)福音时代无条件的属灵特性,神并未将祂的恩典与某种外在形式的使用绑在一起(约四21、23;路十八14);(2)一项事实,即圣经仅将信心说成是得救的工具式条件(约五24,六29,三36;徒十六31);(3)一项事实,即圣礼无法引发信心,而是预设了信心,并且是在预设有信心的情况下才施行圣礼(徒二41,十六14、15、30、33;林前十一23~32);(4)一项事实,即许多人没有实际使用圣礼,却是得救的。例如亚伯拉罕时代以前的信徒,和在十字架上忏悔的强盗。

五、旧约圣经圣礼与新约圣经圣礼之间的对比

1.本质上的统一

罗马教会宣称旧约圣经的圣礼和新约圣经的圣礼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异。它认为,与旧约中的整个礼仪一样,旧约圣经的圣礼也仅仅是预表式的。它们产生的成圣不是内在的,而仅仅是法律上的,而且是在预示要在未来因着基督的受难才会授予人的恩典。这意思不是说圣礼的使用完全不会伴随着任何内在的恩典,而仅仅是说圣礼本身无法产生内在恩典,不像在新约时代那样。圣礼不具有客观功效,它们使领受圣礼的人成圣,并不是由本身产生功效(ex opere operato),而只是靠领受者本身所作的工作(ex opere operantis),也就是说,是因为接受圣礼者领受圣礼时的信心和仁爱。因为圣礼所预表之恩典的完满实现乃是取决于基督的降临,因此旧约圣经的圣徒是被关在义人的居所(Limbus Patrum),直到基督将他们从那里领出来。然而,事实上,旧约圣经圣礼和新约圣经圣礼之间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以下几点可以证明:(A)在哥林多前书十章1~4节,保罗将新约圣经圣礼中的要素应用在旧约圣经教会。(B)在罗马书四章11节,保罗说亚伯拉罕所受的割礼是因信称义的印记。(C)由于一项事实,即旧约圣经圣礼和新约圣经圣礼代表同样的属灵实际,因此两个时代的圣礼的名称常常互换使用;割礼和逾越节被归给新约圣经的教会(林前五7;西二11),而洗礼和圣餐则被归给旧约圣经的教会(林前十1~4)。

2.形式上的差异

尽管两个时代的圣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还是有一些差异之处。(A)在以色列人当中,圣礼除了作为恩典之约的记号和印记所具有的属灵意义之外,还具有国家层面的意义。(B)伴随着圣礼,以色列还有许多其他的象征礼仪,例如一些献祭和洁净礼,基本上与圣礼类似,然而,新约圣经中的圣礼是绝对独立存在的,没有其他类似的礼仪。(C)旧约圣经的圣礼指向未来的基督,是仍然有待赚得的恩典的印记,而新约圣经的圣礼则是回头指向基督和祂已经完成的救赎祭。(D)与整个旧约圣经时代相符,伴随着使用旧约圣经圣礼的神圣恩典,在程度上要稍微次于新约圣经时代借着信心领受圣礼所获得的恩典。

六、圣礼的数目 1.在旧约圣经里

旧约时代有两种圣礼,即割礼和逾越节。一些改革宗神学家认为,割礼源自以色列,而其他国家的割礼是从这个古老的圣约百姓衍生出来的。但是这显然是一种站不住脚的立场。从最早的时期开始,埃及的祭司就是受割礼的。此外,割礼在亚洲人、非洲人,甚至是澳洲人当中也可以找到,他们不大可能从以色列人那里得到割礼。然而,唯独在以色列人中,割礼才成为恩典之约的圣礼。由于割礼属于旧约圣经时代,它是流血的献祭,象征除去罪咎和罪污,并且使神的子民有义务要让神恩典的法则贯彻到他们的整个生活中。逾越节也是流血的圣礼。为了逃避埃及人即将面对的浩劫,以色列人借着祭物来取代他们的长子,祭物则预表基督(约一29、36;林前五7)。蒙拯救的家庭一起吃被杀的羊羔,这象征信心支取的行动,就像在圣餐中吃饼,也有同样的含义。

2.在新约圣经里

新约圣经教会中也有两种圣礼,即洗礼和圣餐。与整个新约时代相符,它们都是不流血的圣礼。然而,它们与旧约时代的割礼和逾越节象征同样的属灵祝福。罗马教会以一种毫无根据的方式,扩大了圣礼的数目。在基督所设立的两个圣礼之外,加上了坚振礼、告解礼、圣秩礼(orders;编按:指神职人员的按立礼)、婚礼、临终敷油礼。他们认为坚振礼的经文依据如下:使徒行传八章17节,十四章22节,十九章6节;希伯来书六章2节。告解礼的经文依据是:雅各书五章16节。圣秩礼的经文依据是:提摩太前书四章14节;提摩太后书一章6节。婚礼的经文依据是:以弗所书五章32节;临终敷油礼的经文依据是:马可福音六章13节;雅各书五章14节。这些圣礼除了传达成圣的一般恩典之外,也传达出一种特殊的“圣礼的恩典”,而且每一种圣礼所传达的都不同。这种圣礼的添加也为罗马教会制造了一个难题。人们一般承认,圣礼必须是基督设立的,才是有效的;但是基督只设立了两种圣礼。因此,其他的要么不是圣礼,要么设立其他圣礼的权柄必须被归给使徒。在天特会议之前,许多人确实断言另外五个圣礼不是基督直接设立的,而是透过使徒设立的。然而,天特会议大胆地宣称,七个圣礼都是基督亲自设立的,因此给罗马教会的神学强加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罗马天主教信徒必须基于“教会的见证”来接受这一点,但这却是无法证明的。

进深研究问题:

Mvotrpov(mystērion;奥秘)在神秘宗教和新约圣经中是否具有相同的含义?

新约圣经关于圣礼的教导是否是从神秘宗教借用过来的,如同最近的新约鉴别学派所宣称的?此学派宣称,保罗曾说圣礼本身就有功效(ex opere operato),这种宣称是否正确?

为什么路德宗偏好将圣礼说成礼仪和行动,而非记号?他们是怎么理解所谓的圣礼的属天元素(materia coelestis)?

在罗马天主教中,与圣礼的施行有密切关联的意图(intention)的教义*是指什么?

罗马教会认为在接受圣礼时必须满足哪些负面要求?

[*]此教义认为,神父在施行圣礼时必须要有正确的意图。

将记号和记号所象征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描述为圣礼的联合(unio sacramentalis),这是否正确?

罗马天主教的七个圣礼中的每一个,分别构成怎样的圣事恩宠(gratia sacramen—talis)?

 

参考书目:

Bavinck, Geref. Dogm. IV, pp.483-542

Kuyper, Dict. Dogm., DeSacramentis, pp. 3-96.

Hodge, Syst. Theol. III, pp. 466-526.

Vos, Geref. Dogm. V. De Genademiddelen, pp. 1-35.

Dabney, Syst. and Polem. Theol., pp. 727-757.

McPherson, Chr. Dogm., pp. 422-431.

Litton, Introd. to Dogm. Theol., pp. 419-450.

Schmid, Doct. Theol. of the Ev. Luth. Ch. pp. 504-540.

Valentine, Chr. Theol. II pp. 278-305.

Pieper, Christl. Dogm. III,pp. 121-296.

Kaftan, Dogm., pp. 625-636.

Pope, Chr. Theol. III, pp. 294-310.

Miley, Syst. Theol. II, pp. 389-395.

Wilmers, Handbook of the Chr. Rel., pp. 305-314.

Moehler, Symbolism,pp. 202-218

Schaff, Our Fathers' Faith and Ours, pp. 309-315.

Bannerman, The Church II, pp. 1-41.

Macleod, The Ministry and the Sacraments of the Church of Scotland, pp. 198-227.

Candlish, The Sacraments, pp. 11-44.

Burgess, The Protestant Faith, pp. 180-198.

<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