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约圣经》中,再无哪卷书信比《约翰一书》的开篇更直截了当的了。这卷书既无任何客套性的问安,也无针对具体某个人的问候,而且书信结尾也无任何祝福的词句。这卷书信不是写给某个特定教会或某个人的,所以又被视为写给普世教会的书信或一般书信。在一段简短的序言之后(约一 1:1-4),作者便直接切入内心想到的问题,“上帝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这是我们从主所听见、又报给你们的信息”(约一 1:5)。
作者和写作日期
这卷书信的作者约翰是主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被称为“耶稣所爱的那门徒”(约 13:23,20:2)。约翰及其兄长雅各都是西庇太的儿子,是加利利的犹太人。父母将他们养育成人,就是为了让他们子承父业,作一位渔夫。这两个人是耶稣的表兄弟,母亲撒罗米是马利亚的姐妹,也是一位虔诚追随耶稣的人,并且见证了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死和他从死里复活。
雅各和约翰是耶稣最先呼召的两位门徒。耶稣在设立他们时,曾给他们起名叫“Boanerges”,就是“雷子”的意思,表明他们性格中有暴躁、易怒的倾向。雅各和约翰,还有西门·彼得,在耶稣的十二位门徒中形成了一个核心层,直到最后还一直追随着耶稣基督。他们两人都被列入初期教会使徒中。雅各则是众使徒中第一位殉道的,约于主后44年被希律王杀害(徒 12:2)。
因为约翰同样还写了一卷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福音书,所以有时候也被人们称为“传福音的约翰”。作为《启示录》的作者,他被称为“神学家约翰”,或“启示者约翰”。因为其他书信中用到的称号,他又被人们称为“长老约翰”。所有这些称号,如门徒、使徒、传福音的、神学家、启示者、长老,指向的都是同一位约翰。
正如在《约翰福音》中的情形一样,约翰在自己的书信中,似乎也不愿提到自己的名字。他会用诸如“所爱的”和“小子们”,来表明读者对他是多么熟悉,以致丝毫没有必要再谈到自己的名字。他确实向人们表明,他就是那位使徒,是给那“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约一 1:1)作见证的那位,并且明确地区分开“我们”(即使徒)、“你们”(即读者),和“他们”(即那些假教师)(参见约一 1:1-3;4:14)。
这封书信的风格、遣词和其中强调的重点都与《约翰福音》非常相似,以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两卷书的作者是同一个人。这两卷书都是用简洁的语言来传达深邃的真理。两卷书都经常用到对比的方法。譬如,这里在《约翰一书》中,约翰在光与黑暗(约一 1:5),爱上帝和爱世界(约一 2:15-17),真理与虚谎(约一2:20-21),永生和永死(约一 3:14)之间做了区分。
古代教会普遍将这卷书信看成是约翰的作品。有一位在主后155年左右殉道的小亚细亚地区的基督教领袖波利卡普(Polycarp)[1],他曾经做过约翰的门徒,就曾引述过这一卷书,称之为约翰的作品。波利卡普的学生爱任纽(Irenaeus)[2]被视为基督教会第一位伟大的神学家,他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事实上,所有的希腊和拉丁教父[3],都认为这卷书信是出自约翰之手。
早期基督教作家告诉我们,使徒约翰在晚年时便住在以弗所。以弗所位于小亚细亚海湾一带,是一座属于吕底亚地区的城市。他曾在该地教会中工作,也曾在附近其他教会中工作,这些教会都是保罗在旅行布道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教会。“亚西亚的七教会”(启 1:11),也就是约翰最初将《启示录》写给他们的教会,便是约翰工作的禾场。
约翰被人们认为是最年轻的使徒,在其他使徒都去世之后,他仍然还健在,活到耄耋之年。按波利卡普记载,在图拉真(Trajan,主后98-117年)统治期间,约翰在以弗所安然离世。他的《约翰一书》大概成书于主后85年至95年之间,时间是《约翰福音》之后与多米田(Domitian,主后81-96年)迫害爆发之前。
[1].波利卡普(Polycarp 港台作坡旅甲,约主后70-155年),是依格那丢的朋友。波利卡普幼年与使徒约翰及其余使徒来往甚密,受其教训得信真道。后来,波利卡普成为士每拿(Smyrna)主教,八十六岁殉道。——译者注
[2].爱任纽(Irenaeus,130-202年),生于小亚细亚首府士每拿,是波利卡普的学生,使徒教会后期著名神学家,后来任里昂的主教,主后202年殉道。——译者注
[3].教父指早期基督教会(公元2-5世纪)中对基督教信仰和教会生活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教会作家。当时,罗马帝国东部讲希腊语,而西部则讲拉丁语。所以,人们用教父所属地区来界定这些教父,将其称为拉丁教父与希腊教父。著名拉丁教父有菲利克斯、德尔图良(又作特土良)、西普里安(又作屈普良)、阿诺庇乌、希坡律陀、奥古斯丁。著名希腊教父有查士丁(又作游斯丁)、爱任纽、克莱门(又作革利免)、优西庇乌、加帕多家三教父(巴西尔、尼撒的格列高利、纳西昂的格列高利)、阿塔纳修(又作亚他那修)、奥利金(又作俄利根)。——译者注
写作背景:假教训泛滥,恶行充斥
总体而言,《新约圣经》中的书信是为了回应引起使徒注意的某种情境,或是为了解决某种问题而写成的。其中,有些书信是要安慰处在各样试炼中、面临各样难处、或忍受迫害的基督徒。有些书信则是要抵制教会中那些不端之举,呼吁正在行在错谬中的会众悔改。
其余书信的成书,乃是因为教会中出现了假教训,从而使教会有偏离由基督和众使徒所建立的真信仰和行为根基的危险。这些书信有助于提醒基督徒,使其牢记那些根本性的真理和行为,帮助他们认清那些异端教训和假教师的败坏行为。《约一》的情形就是这样。约翰并没有使用委婉的言语:“谁是说谎话的呢?不是那不认耶稣为基督的吗?不认父与子的,这就是敌基督的”(约一 2:22)。随后两章,约翰警告信徒不要天真地相信假教师及其教训:“亲爱的弟兄啊,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上帝的不是,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约一 4:1)。
真正的福音核心就是要向人们宣告,上帝在他的永生爱子里“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 1:14),道成了肉身,成为了主耶稣基督。“上帝在肉身显现”(提前 3:16)是基督教的第一要道。道成肉身这一根本真理不仅对许多外邦人,就连对许多受当时流行的外邦或希腊宗教与哲学思想影响的犹太人来说,都是绊脚石。
至少追溯到柏拉图时期,希腊思想家就已经接受了一种关于自然事物的二元论。这种观点认为:灵魂与肉体之别不亚于善恶之别。上帝是灵,所以是全善的;人作为一个内住在肉体中的灵魂,因此必然是善恶相杂的。所以,全善的上帝不可能会,也不可能愿意将自己与邪恶的肉体联系在一起,使珍珠与鱼目混杂。那些接受了这种观点的人不得不彻底抛弃道成肉身的真理,或用其他方式来解释。故此,他们不得不否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约一 4:2)。
在那些试图用希腊思想来理解或解释基督教的人中,发展出两种异端。第一种异端是诺思替主义(Gnosticism)异端,源于希腊语用来表示知识的“gnosis”一词。有多少诺思替主义的教师,几乎就有多少种诺思替主义的版本。各种诺思替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它的救赎观,它认为救赎是人被从肉体及其辖制中拯救出来。要得救,就要通过获得由特殊的神圣启示(Special divine revelation)[4]所赐予的某种光照和神秘知识。就福音书或整部圣经而言,至关重要的内容并非其文理内容,而是其中的属灵意义;对此,这些诺思替派的人声称只有他们才可了解。
第二种异端是“幻影派”(Docetism)异端,它源于一个意为“看上去”、“显得”的希腊语动词“dokeo”。与诺思替派一样,他们否认基督完全的人性。他们主张,基督只不过是“看上去”或是“显得”像人罢了。他们把基督与耶稣区分开来,认为:作为上帝的基督,在耶稣接受洗礼时降临在耶稣这个人身上,而在他钉十字架上时则离开了他。所以,并没有神性与人性之间的真正联合,而只是变动不居的一种联合的表象而已。
这两种异端影响到了约翰时代信徒的生活方式,但其影响方式却迥然不同。有些人主张,既然身体是万恶之根,所以就必须严酷地对待它,使它得不到一丝一毫的满足或快乐。保罗在《歌罗西书》2:16-23节中,便讲述了诺思替派苦修主义(asceticism)肇始的情形。
另一些人则转向了享乐主义(hedonism),纵情追求享乐。诺思替主义使他们将属灵生活和“肉身所行之事”断然割裂开来。属肉体的诸罪虽然为常人所禁戒,但对那些已经蒙了光照的人来说却没有丝毫影响。罪既然不再是罪,何不恣意其中呢?在第二世纪和第三世纪,这种观点便使诺思替派教会中的各种不道德之事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即便在公共崇拜中也是如此。
[4].选用该词乃是要与基督教的特殊启示区分开来。——译者注
在约翰时代,在以弗所地方有一位诺思替派的名师,就是塞林妥(Cerinthus)。这个人是一位来自亚历山大的犹太人,也是犹太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家斐罗(Philo)的学生。约翰认识克林妥,并视之为仇敌。爱任纽曾经转述了一个由波利卡普讲述过的故事:有一次,约翰走进了以弗所的一间公共浴池。当他看到塞林妥正在里面时,约翰还没来得及洗澡就冲了出来,高喊:“我们赶快离开,让浴室倒塌吧,因为真理的仇敌塞林妥在里面。”
在《约翰一书》中,约翰并没有斥责塞林妥,或是刻意丝丝入扣地驳斥其教训。他甚至没有提到塞林妥的名字。毋宁说,约翰对付诺思替派和幻影派的方法,是通过再次重申自己与其他使徒所传讲的福音,专注于讲明那些能驳斥当时正渗入教会的异端的教义。约翰肯定说,为了拯救罪人,上帝来到世上,在他爱子这一位格中将自己的荣耀与我们的软弱联合在一起。
在重申了这一真理之后,约翰接着便开始解明这一福音在教义、经历和道德伦理上的应用,好叫那些在教会里的人能自己省察,晓得自己所信、所行的是不是真福音。他清楚地表明,若非上帝出于恩典的干预,罪就会叫我们与上帝隔绝,叫我们受永死的刑罚。真信徒应当因着这一教导受到激励,得以坚固,叫那受诺思替派、幻影派和其他异端沾染的人显露出来,抱愧蒙羞。
请注意,约翰的方法是何等有智慧。他没有狭隘地专注于那些只适用于一世纪小亚细亚地方信徒的处理方法,他的书信对历世历代的基督徒都有关系。每个基督徒都应当与偏离真理的情形竭力争辩,也应当与撒但所培育的道德败坏争辩。约翰之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表述福音及其意义,乃是要让历世历代的基督徒都能找到真理、光照和每日生活的引导。
请记住,正如4章1节中所言,约翰提到的那些恶毒的教训和“假先知”已经在教会里出现了。“他们从我们中间出去,却不是属我们的;若是属我们的,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他们出去,显明都不是属我们的。”从一开始,基督教会就有这类问题。从来没有哪一段时间,教会能免除异端、内部纷争和逼迫之害的。今天,与约翰时代一样,教会最大的危险仍来自教会内部,而不是来自教会外部。数次从外部攻击教会的大迫害,最终不过是让教会更加坚固罢了。
奔向满足喜乐之旅
等头脑里有了这种背景之后,现在我们就着手来寻求约翰在《约翰一书》中要教导我们的教训。我们应当牢记,约翰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他在这封信的一开始便说:“我们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使你们(有古卷:我们)的喜乐充足”(约一 1:4)。在结尾时,他又宣告说:“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上帝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约一 5:13)。他的目标就是要让每一个基督徒都得着满足的喜乐。旅程的起点是对基督有真信心,而通向喜乐的道路就是住在基督之内,加增真知识,深化信仰,完全顺服,并得着完全的确据。唯愿我们一同踏上这一旅程,在学习、解释、应用上帝所“呼出”的这圣经过程中,呼求三一上帝来引导和帮助我们。
“尊贵的主啊,就是那呼召人写成全部圣经叫我们学习的主:叫我们也这样听见、看到、学习,并心里领受这经,借着耐心和圣言的安慰,使我们可以接纳并持守这蒙福的永生盼望,就是你已在我们主耶稣基督里所赐给我们的。”
《公祷书》,1662年。 |